非洲地域文化特征需要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在历史上,非洲的地域文化主要源自两种:一种是19世纪之前,非洲传统社会发育而成的前殖民地地域文化;另一种是19世纪以后的殖民体制下与欧洲文化接触后形成的殖民地文化[41]。当前的非洲地域文化展现了在非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成果。
非洲传统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民间性的文化、部落性的文化,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古老文明主要是借助口头语言而非文字的条件发展起来的,加之非洲特殊的被殖民、被掠夺的辛酸历史,也就决定了非洲的现代化道路必定有别于其他地区[41]。口传文化的生动性是非洲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文字水平和文字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非洲有着悠久传统的口传文化的重要性也并未衰减,反而作用不断得到强化。目前,非洲仍有许多人生活在文字文化不发达的地区,口头媒介依旧是大多数人最易接受的传播手段[41]。
传统文化也是影响非洲城市化格局的重要因素,这在非洲北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埃及虽然是非洲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国家,但受农耕文化传统的影响,其城市化水平却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特别缓慢。而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几个濒临地中海的国家,由于受重商文化的影响,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加速推动了这些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1)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传统部落文化
在非洲大陆上,不同族群在千百年来创造了辉煌璀璨的非洲传统文化,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民族,由于共同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和热带雨林等天然屏障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他们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与毗连的北部非洲地区、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有着自身的特色[42]。
传统的非洲文化特征主要有:第一,部落文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非洲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并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是传统黑非洲社会生活的基石,这种社会结构特点使黑非洲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与部落生活特点相关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另外,长期以来在天然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生存以及受局限的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使得传统部落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封闭性较强,因此部落制度和部落文化不容易被轻易干扰。实际上,即使在西方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时期,非洲部落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反抗,与异族文化的抗争,使得原有的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传统文化未能在根本上遭到破坏和冲击[42]。第二,在文化传承的方式上,传统文化主要以口传或口述形式为主,鲜有文字记载记录。非洲传统社会文化主要依靠讲述人复述他们所目击的事实和从前辈处听取的知识传播,同时受到各种宗教信仰、部落宗族的仪式和社会因素等制约,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口头文化的可信性。第三,在文化的主体上,传统的非洲文化以大众文化为主,精英文化发展较不充分,主要依靠大众百姓通过多种不同的传承形式和文化作品的诞生来创造和传递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由于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物质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人类抽象思维的持续发展受到局限,加上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致使非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递不畅通。同时由于非洲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等都和部落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产生了地域差异[42]。
(2)多元化的宗教文化
非洲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社会,除了信仰本土的传统宗教外,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有近半数的信徒。19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非洲得到广泛认同,而基督教只在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的个别国家得到认同,基督教根基较深的埃塞俄比亚阻挡了伊斯兰教的继续南传。在北部非洲情况略有不同,虽然早期基督教已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后来随着阿拉伯文的盛行,伊斯兰教后来居上[43]。与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的象征物地位高、氛围浓、分布广。马里的杰内古城曾为伊斯兰教传播中心,突尼斯的凯鲁万“在马格里布地区首屈一指”[44],摩洛哥的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区“影响遍及整个西部穆斯林世界”[45]。在埃塞俄比亚的哈勒尔城,凡传统房屋的庭园普遍设有礼拜区,清真寺及圣地分别达82 处和102 处[46]。
虽然有许多非洲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但本土的传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依然是各国宗教的主流。非洲传统宗教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至上神崇拜。非洲传统社会非常敬畏祖先和神灵,并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仪式。比如在祭祖仪式中,对规模、时间、地点、祭品都有严格要求。非洲人的至上神崇拜也是传统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非洲人各族心目中,至上神就是创世主,世界万物都归于神的创造。原始宗教对非洲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乡村生活的影响更大,它甚至直接支配着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3)影响深远的外来文化(www.daowen.com)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洲文化融合了欧、亚文化的元素,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元素,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和许多建筑风格上兼有多种外来的文化元素。从历史上来看,古罗马和阿拉伯势力在北部非洲统治的时间最长,故古罗马文化在北部非洲地区表现最为集中。在阿尔及利亚,蒂姆加德相互垂直的两条大街穿越整个方形城市被视为“古罗马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47]。而在杰米拉(奎库尔城),独特的罗马式广场、神庙、长方形会堂和凯旋门等形成了山区古罗马城市的典型代表。葡萄牙人建于16世纪的摩洛哥马扎甘葡萄牙城和肯尼亚蒙巴萨的耶稣堡都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军事设施的风格,到18世纪晚期在摩洛哥建造的索维拉城仍以同期欧洲防御城堡为蓝本。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石头城和埃塞俄比亚的法西尔盖比城则具有阿拉伯和印度风格的特征[47]。
非洲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并非意味着各民族要放弃和改变自己的文化个性、文化特征,而是需要在当今一个日渐全球化的时代,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的长久存在。只有这样,人类文化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以口述文化为特征的非洲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重新被世界审视,这不仅证明了其自身的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41]。
(4)逐步形成的现代文化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撒哈拉沙漠以南诸多黑非洲国家的建立,如何实现传统的部族文化向富于凝聚力的现代文化的过渡转型,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性挑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府官僚组织作为创建统一现代国民文化的主导工具,以及推进民族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动力。这一发展特点导致的一个“如双刃之剑利害并存”[48]的直接后果,是当代黑非洲各国逐渐成长的国民文化普遍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即政治文化在整个国民文化体系中占据了中心位置[49]。
进一步深究可以发现,当代黑非洲对现代统一国民文化的追求之所以普遍借助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权力,重要原因是当前黑非洲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不存在成熟发达的国内经济联系和市场组织力量,自主性的民间力量、社会力量及私人经济力量较为弱小,社会自我整合、发展的功能并不完备,所以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新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的一体化[49]。
以尼日利亚为例。独立以后,为促进国内民族一体化过程,尼日利亚开始构建统一的国民文化体系,加强对于自己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民族传统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作为新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通过对于少数民族的特别保护以全面体现民族平等。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尼日利亚黑人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歌唱家、舞蹈家、雕刻家、电影艺术家和体育明星。如尼日利亚的作家沃莱·索因卡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5)非洲文化的地域特征
日本的非洲问题专家日野舜也根据不同的建成时期和政治体制,将非洲的地域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成为殖民地之前建立的传统非洲城市的地域文化;第二类是在殖民体制建立后以殖民地行政城市和矿产城市为代表的殖民地地域文化[50]。他认为,在东非沿海一带主要以斯瓦希里文化为主,19世纪后斯瓦希里文化开始向非洲内陆地区扩散。根据日野舜也的研究,斯瓦希里文化有5 个主要特征:①以在东非一带的非洲、亚洲混血居民为主;②具有东非沿海聚落的社会特点;③从内在要素看,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观念、法律等;④从外在要素看,具有斯瓦希里文化的行为方式、技术、物质文化等特征;⑤斯瓦希里语是斯瓦希里文化的重要传递手段。而在西非地区的尼日利亚北部及喀麦隆北部以豪萨—富拉尼文化为代表,其特征主要表现为:①豪萨—富拉尼的血缘性、归属意识;②城市特征;③伊斯兰教;④豪萨—富拉尼的生活方式;⑤豪萨语、富拉尼语为通用语言。而在殖民地国家,由于受西欧文化影响,其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①西欧人种特性;②殖民地社会的城市特征;③基督教,展现了西欧的价值体系、观念、殖民地法等;④西欧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技术、物质文化等;⑤公用语言是各殖民母国的语言[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