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有效方法

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具体落实到国民经济动员实际工作中,为动员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而上述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则可以作为动员联盟中的盟主或盟员,从而将动员中心与动员联盟连接在一起。经典动员理论主要服务于应战,军事供应链则是国民经济动员保障应战需求的一种具体方式。

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有效方法

为了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具体落实到国民经济动员实际工作中,为动员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国民经济动员中心

张笑深入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的功能,认为其具有能力储备功能、技术扩散功能、生产示范功能、供需衔接功能等10项功能。赵建明和俞红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动员中心建设的途径,包括区别保障任务、深入建设信息网络,以及建立健全储备机制、供货机制和评估机制等。聂彤彤和赵伟则着重分析动员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的动员中心存在依托主体分歧、布局不合理、缺乏监督等问题。张森磊则从军事任务的角度出发,认为可以通过军事任务的需求确定建设的重点、把握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以及加强能力储备建设、组织机构建设等途径加强动员中心建设。

而唐平舟则运用敏捷动员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国民经济动员物流理论体系,并对国民经济动员物流中心的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刘翌琼和曾立对装备经济动员中心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动员中心应优先选择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以满足动员需求。张苏阳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的潜力测度模型,提出动员潜力弹性与动员潜力测度系数两个指标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以生产性动员中心——河南某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为研究对象,提出其应尽量采购成品生产所需的最初原材料,降低半成品的采购量等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

(二)动员联盟

动员联盟是基于动态联盟的敏捷性动员组织,是动态联盟理论在动员领域的拓展应用,是实现敏捷动员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上述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则可以作为动员联盟中的盟主或盟员,从而将动员中心与动员联盟连接在一起。

张纪海对动员联盟敏捷性指标体系、动员联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动员联盟盟员敏捷性的评价方法。胡敏等根据动员联盟的组织模式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提出动员联盟组织模式的选择方法,并使用不确定语言算子、聚类分析粗糙集信息熵等方法对动员联盟伙伴选择方法进行了研究。韩秋露以社会救援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情景选择动员联盟的伙伴方式,提出了正序选择与逆序选择两种伙伴选择方式。宋佳蔓以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为切入点,以动员联盟理论为依据,阐述了政治动员机制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元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政治动员机制及其构建路径。刘锡伟以动员联盟理论为基础,从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持续创新、整合包括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在内的保障体系、加强动员平台建设三方面讨论了增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适应性的途径。张笑从金融动员的角度,结合动员联盟理论,提出搞好金融安全预警工作、健全金融动员预案体系、完善金融动员组织体制和法规制度对建立完善动员联盟的重大意义。

(三)国民经济动员链

国民经济动员链主要由军事供应链和应急供应链演变而来。

1.军事供应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新军事革命,军事供应链逐渐成为与高技术战争相对应的军事后勤形态,它由军事物流演化而来。经典动员理论主要服务于应战,军事供应链则是国民经济动员保障应战需求的一种具体方式。(www.daowen.com)

军事供应链由美国兴起,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军事物流管理阶段、静态军事供应链管理阶段和动态军事供应链管理阶段。在美军公布的官方文件《2010联合构想》和《2020联合构想》中均提出:供应链管理是军事物流系统优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们将军事供应链定义为:在整个军事运作范围内,以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数量,提供给联合部队正确的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美军的军事供应链包括军事物资的研发、生产、供应商管理,物流等一系列过程,其军事供应链结构分为五部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指挥控制层、国家层、战略层、战区层和战术层。在目标和动机方面,Wilhite A.,Burns L.和Patnayakuni R.等认为军事供应链的首要目标是获得特别的军事准备,其次才是成本;但同时现在武器系统复杂且昂贵,小型企业无法承担这种业务,故聚焦美国军队的供应链,应用经济模型研究小型企业面对这些问题的反映,以及这些目标对军事供应链设计的影响。Stephen M.Rutner,Maria Aviles和Scott Cox对军事后勤和商业物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利用TOD(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组织设计理论)和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理论行为理论)检查完成后勤任务的管理动机,提供了一个关于军事后勤与商业物流角色改变的检查方式,并阐述了可能会导致这种改变的原因。在柔性研究方面,Abderrahmane Sokri主要研究了军事供应链的弹性测度,从流量和响应时间两方面来测度军事供应链弹性,并提出了三种矩阵来对其测度进行评估。Fan C.Y.,Fan P.S.和Chang P.C.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军事武器供应链的牛鞭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牛鞭效应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的低效,提出组织结构的优化将有利于降低武器供应链的牛鞭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我国学者对军事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王进发和李励首先提出了军事供应链的概念,认为军事供应链是指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所涉及的军队内部和军队外部的所有实体,以及由实体的活动与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系统。在风险和可靠性方面,汪涛、吴琳丽通过引入灰数对经典GERT网络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基于G-GERT网络的军事物流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即灰时间或灰费用模型、灰概率模型以及二者联合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吴巧云等在分析了海外、边境及内地三种情况后,建立了直线型、树状及网状三种结构军事供应链,并通过Poisson方程及冲击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可靠性分析,其研究成果认为,直线型军事供应链相对脆弱,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构建相对稳定的各个环节,增强鲁棒性。唐建、严骏在供应链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军事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任务时间及任务流程可靠性的概念,并将流程网络和随机流网络的方法引入了军事供应链可靠性的研究中。在库存、供应管理及绩效评估研究方面,蒋宇、杨西龙、张巍将供应商管理库存引入军事供应链,建立了基于VMI和价格补贴机制的供应链协调模型,明确了价格补贴范围和缺货成本对于军事供应链协调的影响。王兆威、阳平华提出军事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的一般模式,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联合库存管理策略的供应链动态仿真模型,并针对牛鞭效应及瓶颈环节两方面对其优化。李海林、姜俊提出,并以产品全寿命周期为策略,运用修正的语意顺序加权建立了供应商整体供应绩效评估算法

2.应急供应链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为高效完成应急救援工作,学术界将供应链引入应急管理,以指导实际工作。而应急供应链在国外多对应于人道救济链、人道主义供应链等。“急时应急”是国民经济动员功能的重要拓展,应急供应链亦是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方式。

白雪岷、赵晗萍提出了应急供应链概念,认为它是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由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从物资的筹集到最后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的一个完整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方磊、夏雨、杨月明等针对应对自然灾害提出了救济供应链的概念,认为它属于应急供应链,并从物流系统规划、救济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绩效评价三方面对救济供应链进行了研究。赵昌文等在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部分地区抗震救灾应急资源的筹集、分配和监督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救灾物资应急供应链模型。许振宇等以应急供应链可靠性为评价对象,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运作流程、资金保障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方磊等在总结面向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救济供应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救济供应链的概念、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救济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绩效评价四个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展望。Ilhan A.认为人道主义供应链就是可以通过创造低成本的救灾资源(物资、资金及信息等)流动来实施、协调并控制救灾活动的一种供应链。Day等则认为在人道主义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对供应链成员间的评估、整合及协调是非常重要的。Aslanzadeh等认为人道主义供应链与一般商业供应链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目标的不同,人道主义供应链是以实现响应时间最小化、受灾人员满足最大化等为目标。Tatham等通过分析由多个救援组织组成的复杂的人道救济网络的特征,提出了必须要在人道救济链中建立快速信任,进而提出了影响组织间快速信任的因素,如第三方信息、信息倾向以及角色等。Schulz和Blecken研究了人道救济链中的协同增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促进横向协作的措施。

3.国民经济动员链

目前,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孔昭君教授首先聚焦危态下国民经济体系资源产出的流程和规律,结合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实践经验,在借鉴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核心思想基础上,把国民经济动员链定义为完成国民经济动员任务所必需的供应链或产业链整体;详细论证了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认为供应链和产业链是从不同维度对国民经济动员链展开分析,供应链聚焦微观层面,强调对完成具体国民经济动员任务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而产业链则着眼于宏观层面,强调国民经济动员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不同产业部门的组织与管理。而后,孔昭君教授在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中论证了集成动员和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关系。

沿着孔昭君教授研究国民经济动员链的思路,北京理工大学国民经济动员学术团队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经济动员链进行了较多研究。王成敏从动员资源的生成与发展机理的角度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链的运行规律,认为危态下动员资源超常规供给量取决于其他用途的资源转变为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源量、超常规的生产能力以及资源存量,并且超常规的生产能力取决于超常规的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而生产要素的超常规供给能力和其他用途转变为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源量取决于常态下的动员准备和危态下的动员手段。

李紫瑶等从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内涵入手,将国民经济动员链归纳为具备两类活动、两个阶段和四种分链的混合功能链,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以及需求维、国民经济动员维、供应维、价值维四个维度构建了国民经济动员链运作中各环节的衔接机制。张纪海等从行业动员角度入手,借鉴国民经济动员链的概念,通过界定石油动员链的概念并分析石油产业链和成品油物流体系,阐述了构建我国石油动员链的基本模式。同时,他们还阐述了在构建石油动员链的过程中危态下企业配合、政府调控、链条动态修复的重要性。刘思佳针对国民经济动员企业,借鉴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理念,从企业上游的优化以及企业供应商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原材料的供给保障,提出了三类国民经济动员企业的上游供应链的实现方式和具体实现手段。李元元借鉴供应链契约模型理论,结合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和连锁性等特点,运用博弈论线性规划求解方法,从应急物资需求变化和动员链网络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对动员链的弹性机制进行研究。陈正杨认为国民经济动员链定义是多个动员主体,以特定的资源保障任务目标作为战略核心,形成的具备经济动员功能的网链结构集合体,通过对它的扩容演化进行分析,探讨动员链在扩容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可靠性问题。

虽然,关于动员中心、动员联盟等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实现形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关于动员联盟的内涵、盟员伙伴选择、绩效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但是一些细节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如组织工作模式设计、动员联盟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国民经济动员联盟构建的途径、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的业务模式方面,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依据军事供应链、应急供应链的理念,为解决动员联盟构建方式而提出的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目前,国民经济动员链的概念已初步明确,相关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内涵、机理以及运行规律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还缺乏对构建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结构体系、业务模式、能力评估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针对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动员能力评估方面还未找到有效的方法与技术。而这些正是本书所致力深入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