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王赓武:《中国和国际秩序——来自历史视角的观察》,《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巴西]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恩佐·法勒托著,单楚译:《拉美的依附性及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德]E.-U.彼德斯曼著,何志鹏、孙璐、王彦志译:《国际经济法的宪法功能与宪法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德]德克·梅斯纳、[英]约翰·汉弗莱著,赵景芳译:《全球治理舞台上的中国和印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6期。
[俄]М.Л.季塔连科著,李瑞琴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法]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美]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著,倪颖、曹槟译:《大预测:未来20年,中国怎么样,美国又如何?》,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著,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找回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宋承先、洪文达译:《1929—193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美]戴维·蓝普顿著,姚芸竹译:《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美]江忆恩:《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
[美]拉古拉迈·拉詹著,刘念、蒋宗强、孙倩、刘开雄译:《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伯特·A.蒙代尔、保罗·J.扎克编,张明译:《货币稳定与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信强、何曜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著,李莉译:《世界银行家: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美]世界经济观察研究所著,谢来辉译:《世界现状报告2014: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著,张凤林译:《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主编,华宏勋、闫循华等译:《中国参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伊肯伯里著,赵明昊译:《自由主义利维坦:美利坚世界秩序的起源、危机和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詹姆斯·沃尔芬森著,司徒爱勤译:《我的世行之路:跨越贫富两界的跌宕人生》,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刘东国、于军译:《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谭力文、张卫东译:《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英]赫德利·布尔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英]奈瑞·伍茨著,曲博译:《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多边制度》,《外交评论》2008年第6期。
[英]帕乌拉·斯帕奇著,黄杨荔译:《亚投行威胁全球治理体系》,《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曹嘉涵:《“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国际展望》2016年第3期,
常璐璐、陈志敏:《吸引性经济权力在中国外交中的运用》,《外交评论》2014年第3期。
陈安、杨帆:《南南联合自强:年届“知命”,路在何方——国际经济秩序破旧立新的中国之声》,《国际经济法学刊》2014年第3期。
陈安:《论中国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战略定位——兼评“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论、“WTO宪政秩序”论、“经济民族主义扰乱全球化秩序”论》,《现代法学》2009年第2期。
陈安:《南南联合自强五十年的国际经济立法反思——从万隆、多哈、坎昆到香港》,《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陈琪、周舟、唐棠:《东盟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顾虑》,《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4期。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代世界》2010年第12期。
杜鹃:《面向2030,企业如何行动》,《WTO经济导刊》2016年第8期。
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
顾国平:《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和非经济手段》,《国际论坛》2013年第1期。
关正雄:《企业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角色》,《WTO经济导刊》2016年第1期。
韩琦:《辩证评析拉美的百年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8期。
洪平凡:《“一带一路”,牵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6年8月19日。
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6期。
贾根良:《美国学派:推进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贾银华:《亚投行建立项目导向型风险管理体系问题探析》,《理论月刊》2015年第8期。
李博伦、范亚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机遇?》,《WTO经济导刊》2015年第11期。
李文、蔡建红:《“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
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0期。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世界投资报告2014:投资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项行动计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年版。
联合国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A/69/L.85。
联合国文件:《可持续发展筹资政府间专家委员会的报告》,A/69/315。
联合国文件:《秘书长的报告:第三次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的成果》,A/70/320。
联合国文件:《秘书长的报告:加强私营部门和创业在发展筹资中的作用》,A/59/800。
联合国文件:《我们期望的未来》,A/RES/66/288。
林民旺:《印度面对“一带一路”的尴尬选择》,《世界知识》2017年第6期。
刘军红:《美日旁观亚投行折射其对世界陈腐的认知》,《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5期。
逯兆乾:《美国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期。
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毛艳华:《“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与贡献》,《人民论坛》2015年第3期。
毛艳华:《“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与贡献》,《人民论坛》(下)2015年3月。
牛新春:《中美关系:意识形态的碰撞与竞争》,《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
蒲晓宇:《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再思考:一种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
齐兰:《垄断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4期。
社科院世经政所课题组:《综合国力的象征——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贸易》2001年第4期。
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回顾与展望》,《百年潮》2012年第1期。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孙伊然:《发展中国家对抗内嵌的自由主义?——以联合国发展议程为例》,《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
孙韵著,郭楚编译:《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
谭崇台主编,马颖、叶初升副主编:《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杰:《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www.daowen.com)
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王正毅:《中国崛起:世界体系发展的终结还是延续?》,《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3期。
吴澄秋:《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治理理念结构》,《国际论坛》2013年第1期。
吴澄秋:《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演进:路向何方?——基于全球化时代主要经济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外交评论》2012年第6期。
吴红波:《“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相一致》,《人民日报》2016年7月27日。
吴建民:《“一带一路”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光明日报》2016年3月7日。
吴涧生:《“一带一路”的全球经济治理价值》,《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
吴涧生:《“一带一路”倡议的几个问题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6期。
徐绍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抉择——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论述》,《求是》2015年第19期。
杨高举、黄先海:《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杨霄、张清敏:《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与外交布局》,《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1期。
杨雪冬、王浩主编:《全球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趋势及我国的战略选择》,《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0期。
俞正梁、陈玉刚:《全球共治理论初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
张乃根:《试论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演变与中国的应对》,《中国法学》2013年第2期。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张幼文:《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主题与总战略》,《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张运成:《审视亚投行的三个“坐标”》,《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5期。
赵隆:《试析议题设定对全球治理模式的影响》,《国际展望》2010年第3期。
郑晓松:《探索自主发展道路 创新全球发展理念》,《中国财政》2010年第18期。
朱云汉:《中国人与二十一世纪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纪》1999年12月号。
Abdullahi Osman EI-Tom,Mugging the poor:The 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 and the pursuit of African development,London:Institute for African Alternatives,1994.
Alain Noël and Jean-Philippe Thérien,Left and Right in Glob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Alice H.Amsden,Escape from Empire:The Developing World's Journey through Heaven and Hell,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7.
Amitai Etzioni,“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7,No.3,2011.
Amitav Acharya,“Can Asia lead?Power ambitions and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7,No.4,2011.
An Chen,The Voice from China:An Chen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Berlin:Springer-Verlag Press,2013.
Arthur Stein,“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1982.
Bernard Hoekman,“Doha,development and discrimination,”Pacific Economic Review,Vol.12,No.3,2007.
Christopher Kollmeyer,“Consequences of North-South trade for affluent countries:A new application of unequal exchange theo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6,No.5,2009.
Dani Rodrik,“Goodbye Washington Consensus,Hello Washington Confusion?A Review of the World Bank'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90s:Learning from a Decade of Refor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44,No.4,2006.
Dani Rodrik,“Making room fo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0,No.2,2010.
Daniel W.Drezner,“The System Worked: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World Politics,Vol.66,Iss.1,2014.
David M.Andrews,ed.,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we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
Eric Helleiner,Forgotten Foundations of Bretton Woods: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king of the Postwar Orde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4.
Gareth Dale,“Double movements and pendular forces:Polanyian perspectives on the neoliberal age,”Current Sociology,Vol.60,No.1,2012.
Gerard Strange,“China's Post-Listian Rise:Beyond Radical Globalisation Theor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oliberal Hegemony”,New Political Economy,Vol.16,Iss.5,2011.
Graham Bird,“The IMF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Policy Op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0,Iss.3,1996.
Hans Abrahamsson,Understanding world order and structural change:poverty,conflict,and the global arena,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Harold K.Jacobson and Michel Oksenberg,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F,the World Bank,and GATT: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Ian Clark,“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succession of hegemonies?”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7,No.1,2011.
John Gerard Ruggie,“International Regime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1982.
John Gerard 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3,1992.
Joseph,“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2,No.3,1988.
Klaus Dingwerth,Philipp Pattberg,“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Global Governance,Vol.12,No.2,2006.
Luiz Carlos and Bresser Pereira,Glob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Why Some Emergent Countries Succeed while Others Fall Behi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Makmun Syadullah,“Prospects of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Journal of Social and Development Sciences,Vol.5,No.3,2014.
Ming Wan,The China Model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Comparison,Impact and Interaction,New York:Routledge,2014.
Ngaire Woods,“Global Governance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A New Multilateralism or the Last Gasp of the Great Powers?”,Global Policy,Vol.1,Iss.1,2010.
Nicholas Bayne,“What Governments Want fro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How They Get It”,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Vol.32,No.3,1997.
OECD,Pers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 2013:Industrial Policies in a Changing World,Paris:OECD Publishing,2013.
Pamela S.Chasek,Lynn M.Wagner,Faye Leone,Ana-Maria Lebada and Nathalie Risse,“Getting to 2030:Negotiating the Post-20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Review of European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25(1),2016.
Ray Kiely,“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liberalisation?Neoliberalism and the myth of global convergen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3,No.3,2007.
Regina Scheyvens,Glenn Banks and Emma Hughes,“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SDGs:The Need to Move Beyond‘Business as Usu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6(6).
Ricardo Hausmann and Dani Rodrik,“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72,No.2,2003.
Richard Sandbrook,“Polanyi and Post-neoliberalism in the Global South:Dilemmas of Re-embedding the Economy”,New Political Economy,Vol.16,No.4,2011.
Robert H.Wade,“Emerging World Order?From Multipolarity to Multilateralism in the G20,the World Bank,and the IMF”,Politics&Society,Vol.39,No.3,2011.
Robert Hunter Wade,“What strategies are viabl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day?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shrinking of‘development spa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0,No.4,2003.
Robert O.Keohane,“Reciproc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0,Iss.1,1986.
Robert Wade,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Rosemary Foot,“Chinese Strategies in a US-hegemonic Global Order:Accommodating and Hedging”,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2,Iss.1,2006.
Sandra Halperin,Re-Envisioning Global Development:A horizontal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2013.
Sarah Babb,“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as transnational policy paradigm:Its origins,trajectory and likely successor”,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20,No.2,2012.
Satoshi Amako,“China's Diplomatic Philosophy and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Vol.3,No.2,2014.
Sevasti-Eleni Vezirgiannidou,“The United States and rising powers in a post-hegemonic global order”,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9,No.3,2013.
Stephen Olson and Clyde Prestowitz,The Evolving Role of China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Washington,DC.:The 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2011.
Stuart Harris,“China and the Pursuit of State Interests in a Globalising World”,Pacific Review,Vol.13,No.1,2001.
William I.Robins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ization:The rise of a transnational state”,Theory and Society,Vol.30,No.2,2001.
World Bank,Capital for the Future:Saving and Investment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Global Development Horizons,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3.
Yash Tandon,Development and Globalisation:Daring to Think Differently,Oxford:Pambazuka Press,2009.
Yu Hong,“China's Eagerness to Export Its High-speed Rail Expertise to ASEAN Members”,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2,No.2,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