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亚丝路城市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亚丝路城市发展现状及前景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中亚城市在中亚整个发展史上则是长期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中亚城市不仅是“丝路城市”网络中的重要组成板块,而且是连接中东、南欧、北非的枢纽型板块。因此,中亚城市在发展之初,就非孤立城市,而是从一开始就处在多维、动态的城市网络中。可以说网络化是中亚城市的本色。

中亚丝路城市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亚地区包括5个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些国家都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取得独立的,从主权国家意义上看都属于新生国家。然而,中亚城市在中亚整个发展史上则是长期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早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本地区诞生之前,由丝路驿站而发育的城市以及城市间网络,是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由游牧体系转向定居体系、由农牧经济步入商贸经济的核心因素。当今,这些城市仍是介入中亚经济、文化的关键切入点。中亚城市不仅是“丝路城市”网络中的重要组成板块,而且是连接中东、南欧、北非的枢纽型板块。可以预见,“丝路城市”网络的形成,离不开枢纽型中亚城市的崛起;同样可以预见,开放性、国际化的中亚城市的崛起,也是拉动中亚国家和地区整体发展与开放的关键节点。现今,该地区有超过6 500多万人口,其中43.8%生活在城市。根据联合国经社部(UNDESA)的估计,到2050年,中亚地区的人口将达到8 200万,其中的55.2%将生活在城市。随着经济的改革、重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该地区的人口可能增长得更快。

表5-2 中亚地区人口和城市化指标(2012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一)中亚城市体系的变迁与现状

1.历史与转型期的中亚城市

历史地观察,中亚城市及其城市体系的变迁频繁而显著。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多条驿道在中亚地区延伸。取决于其安全条件,不同的驿道在不同时期被使用或弃用,互为交替,不同的驿站城市也由此兴衰更替。反过来,驿站城市所集聚的人气,又反作用于驿道的发育,串联了欧洲与亚洲。因此,中亚城市在发展之初,就非孤立城市,而是从一开始就处在多维、动态的城市网络中。可以说网络化是中亚城市的本色。苏联时期,中亚城市的网络化特征为更加垂直化的苏联城市体系所消解。无论是传统城市还是新兴城市,多数中亚城市转型为服务于苏联计划经济大系统的单一功能城市(Mono-cities),中亚的整体城市化率也经历了最为显著的提升(图5-1)。

图5-1 中亚城市化的动态进程(1926—1984年)

·数据来源:苏联人口普查数据(USSR Census Data)。

20世纪末以来,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一国(苏联)的多个加盟共和国,变身为多个独立主权国家。苏联时期的统一市场格局、经济分工体系、资源互济安排皆不复存在。中亚大量单一功能城市一时间甚至难以独立维持正常的运转,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甚至部分中亚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20年间,吉尔吉斯斯坦城市人口比重下降了2%,而塔吉克斯坦更下降了9%。

进入21世纪,中亚城市体系经历了重大调整。首先,一批城市从地区中心上升为国家首都,个别中心城市(中亚最大都市阿拉木图)不再作为国家首都。其次,苏联时期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转变为各国独立建设的各国城市体系。再次,中亚城市主要对外联系,在延续与俄罗斯联邦主要城市联系的同时,也开始向更大的地域范围拓展。延续丝路传统,同中东城市、中国西部城市、西欧城市的联系都得到了优先加强。尤其是与上述地区城市的经贸、文化联系得到了加强,使领馆也优先在上述地区国家建立。

2.当前中亚城市体系

目前中亚地区有273座城市(中亚各国对于城市的界定有一定差异,大致以1万—5万人口作为小城市的标准,但哈萨克斯坦也将13个人口规模少于1万人的居地设为城市),其总承载的人口规模达到2 360万。大部分的城市和城市居民都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中亚地区约44%的城市,38%的城市人口);其次是哈萨克斯坦(拥有约32%的城市和38%的城市人口);然后是土库曼斯坦(拥有约9%的城市和10%的城市人口)、吉尔吉斯斯坦(拥有约9%的城市和8%的城市人口)和塔吉克斯坦(拥有约6%的城市和6%的城市人口),见表5-3。

表5-3 中亚各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2012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21世纪以来,中亚的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大城市。从2000—2010年,中亚地区的首都及其他主要大城市的人口平均增长了19.4%,但当前中亚城市并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而主要表现为以各国首都为核心的多个国家城市体系。在整个地区相对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功能的则是阿拉木图。这也使得阿拉木图成为该地区唯一的非首都大城市(表5-4)。

表5-4 中亚地区主要城市的人口数(2000—2010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哈萨克斯坦有87座城市,其中两个国家级城市(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40个州级城市,其中有14个州中心;45个地区级城市。17个州级及以上中心城市的人口(包括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占到了哈萨克斯坦城市总人口的72%(表5-5)。

表5-5 哈萨克斯坦的城市结构(2012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吉尔吉斯斯坦有25座城市(表5-6),这25座城市的人口占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城镇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级城市,13个州级城市和10个区级城市。比什凯克和奥什州两大城市集中了全国近60%的城镇人口。四个中型城市(人口规模5万—10万)——贾拉拉巴德、卡拉科尔、托克马克和乌兹根,仅贡献了全国城镇人口的15%。大部分的州级城市都位于南部,包括贾拉拉巴德州的5座城市和巴特肯州的3座城市。1989—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的城市结构变化见表5-7。

表5-6 吉尔吉斯斯坦行政区划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表5-7 吉尔吉斯斯坦的城市结构变化(1989—2012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塔吉克斯坦有17座城市,这些城市总的人口规模达到150万。其中首都杜尚别是直辖市,另外还有3个国家级城市、7个州级城市和6个区级城市。

塔吉克斯坦拥有一座人口超过25万的大都市(杜尚别,表5-8);一座人口规模在10万—25万的大城市苦盏;12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2万—10万)和3个小城镇(人口规模在2万左右)。1991年以后,塔吉克斯坦的城市人口逐渐向首都杜尚别集中——那里有将近全国一半(48.5%)的城市人口。索格特州的行政中心苦盏生活着全国近11%的城市人口。而塔吉克斯坦的大多数中型城市(12个)加总的人口规模仅略超过全国城市人口规模的1/3(38.1%)。一小部分城市人口(约2.5%)居住在小城镇。

表5-8 塔吉克斯坦城市结构变化(1991—2010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19座城市,其中1个直辖市、2个国家级城市、26个州级城市、90个区级城市。21世纪的头10年,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人口增长超过105%。截至2011年1月1日,城市共有人口895.1万人(表5-9)。有38.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大城市以外的1 079个城镇类定居点。

表5-9 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结构(2011年)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www.daowen.com)

土库曼斯坦截至2012年6月1日,拥有57个区(表5-10)、25个城市、78个定居点、560个农村自治区、1 927个村。城市分为省级以上城市(人口超过500 000人)、区级城市(人口超过30 000人)、区级以下的城市(人口超过8 000人)和定居点(人口超过2 000人)。截至2012年1月1日,土库曼斯坦总人口的12.7%居住在首都阿什哈巴德。

表5-10 土库曼斯坦的行政区划(截至2012年6月)

·数据来源: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Tashkent,Urbanization in Cental Asia:Challenges,Issues and Prospects,2013。

(二)中亚城市对外联系现状与改善前景

中亚地区在摆脱农牧经济形态的历次努力中,对外商贸联系特别是沟通欧亚的商贸联系一直以来都是关键选项。历史上,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塔什干、奥什、苦盏、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以及其他城市曾经是洲际贸易、外交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苏联时期,中亚城市的洲际沟通功能基本丧失。中亚城市更多地是以资源城市、工业城镇的单一功能被整体纳入苏联的城市体系中。中亚国家独立以来,该地区的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革,并开始影响到这些城市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角色。为此,中亚城市的对外开放几乎决定着中亚经济的命脉。

1.极为有限的全球化参与度

目前,中亚只有少数大城市具备国际化的实力。根据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项目的研究。在Alpha、Beta、Gamma三级世界城市以及“高度满足条件”和“满足条件”二级准世界城市的五级评价中,中亚城市功能与影响的国际化显然是很不充分的。在全球超过500个入选城市中,只有1个中亚城市入选。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作为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是唯一持续保持国际化发展态势的城市,从2000年的“准世界城市”位置连续跨越多个台阶,在2012年进阶Beta-世界城市。此外,塔什干是阿拉木图之外,唯一连续进入GaWC评价备选视野的准世界城市。但是自2002年首度被评为“满足条件”级准世界城市以来,塔什干的进步动力显然不足,近10年来仅仅维持在原来等级,没有新的进展(表5-11)。

表5-11 中亚城市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历次评级中的位置

·数据来源:GaWC历次报告,http://www.lboro.ac.uk/gawc。 作者做了归纳整理。

2.至为关键的地区空间发展框架再造

中亚地区具有相当的未被充分利用的经济增长潜力。但要开发这些潜力,需要将中亚从一个相对隔离地区,成功转型为一个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交通、工业和金融中心。这其中,中亚地区对整体空间发展格局的塑造尤其重要。

第一,要以地区范围洲际尺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测算(“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计划,CAREC),一旦中亚地区洲际尺度基础设施网络建成,中亚承担的欧洲和东亚之间的洲际贸易量应从2005年的不足1%(约34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5%;同期,中亚区域内贸易量也应在2005年水平(约320万吨)基础上增加50%。目前,该地区的国家正在落实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这些基础设施将为构建区域发展网络打下基础。例如,将“多斯塔克(靠近中—哈边境城市)—阿拉木图—奇姆肯特”的交通走廊与“塔什干—基地—马扎里沙里夫”的运输通道连接起来可能会成为增加中亚地区运输能力一个关键点,并有望将阿富汗整合到这个区域交通和运输体系中。另一个轴向的空间布局是基于“喀什—奥什(吉尔吉斯斯坦)—安集延—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的高速公路铁路。这些构成了连接西欧和中东的交通走廊。交通连接进而形成发展轴带的模式将有助于加强中亚地区那些相互孤立的经济区之间的联系,降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运输成本,促进对外贸易和该地区融入世界经济。运输网络也将促进各行业的跨国集聚,这些行业涵盖了消费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服务业等。

第二,要重视枢纽型中心城市的培育。要改变中亚地区与全球经济分离的状态,需要重新定位城市的角色,创建新的城市框架。新的范式要求在国家和区域层面重新定位城市的角色,包括建成一批具有工业、交通、物流的龙头城市;将一批现存的在新环境下能发挥竞争优势的外围城市升级为中心城市。目前已有一些城市进入了发展正轨。阿拉木图正在朝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艾拉姆正努力打造成为航空运输及物流枢纽;土库曼斯坦的Tedjen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交通和物流枢纽。

第三,培育新型产业集群是中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1960—1990年,中亚地区曾建立过一批区域性工业组织(TICs),包括位于塔吉克斯坦的南塔吉克斯坦TIC、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沃伊的矿冶TIC、Almalyk-安格尔TIC、费尔干纳石油化工TIC、位于哈萨克斯坦的Kustanai TIC、巴甫洛达尔-埃基巴斯图兹TIC。虽然这些工业组织多数从事的是矿产采掘业,且在中亚国家独立后其组织体系也不复存在,但仍构成整个中亚地区的工业基础。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转型期,正是这些工业基础的运行好坏以及相关矿产品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亚各国的经济涨落。今天,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放视野来看待中亚的经济复兴,在经贸之外的另一个出路就是以市场经济的规则和适用的技术装备重塑产业集群。而这些新型产业集群的塑造也将直接推动中亚从单一城市的独秀式发展转向城市群的发育。

(三)中亚城市发展挑战与城市治理的合作需求

整体而言,中亚城市的发展前景很好。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亚城市人口将以平均每年增长1.51%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50年,该增长率超过了总人口的年增长率。而且中亚地区的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平均年龄在26岁。2010年,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重大约在67.4%,从中长期来看,这一比例预计将维持在65%—67%,提供了相当具有前景的充沛的劳动力市场。但同时,中亚城市也有着诸多问题与不足。这恰恰又构成中国城市与其开展合作交流的切入口。

1.少数城市独大造成大城市病和“伪城市化”亟待治理

中亚地区总体上还保持着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且以农村人口为主。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农村地区有限的工作机会,导致了人口向大中型城市迁移以及劳动力流向国外。个别大城市(多数情况下是国家首都)集中了主要的经济机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得益者,吸引人口向其聚集,导致大城市人口规模急剧增长。目前,哈萨克斯坦的三大城市(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奇姆肯特)容纳了全国32%的城市人口;吉尔吉斯斯坦的两大城市(比什凯克和奥什州)容纳了全国60%的城市人口;塔吉克斯坦的两个城市(杜尚别和苦盏)容纳了59%的全国城市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容纳了25%的全国城市人口;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容纳了35%的全国城市人口。

来自农村的移民大多定居在大城市,但大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不能满足这些新居民的需要。在人口最稠密地区有限的电力供应和偏远地区中小企业高昂的运输成本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

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数中亚国家现阶段仍倾向于集中发展大城市。虽然哈萨克斯坦大部分是小城镇(约70%),但政府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到两到三个具有带动国家发展潜力的大城市上。一些区域中心被当作所属区域发展的引擎而受到支持。同样,尽管小城镇在吉尔吉斯斯坦城市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由于该国自然和环境因素,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多数小城镇仍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心处于分离状态。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发展压力集中落在首都比什凯克(图5-2)。

图5-2 吉尔吉斯斯坦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出份额(2011年)

·资料来源:吉尔吉斯斯坦统计委员会,2012年。

总的来说,中亚各国没有一个全面的城市化方案,增加了这些国家“虚假城市化”的风气,即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增加的就业岗位,给城市基础设施、就业、社会资本以及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应该认识到,中亚城市在21世纪初叶的发展仍应主要以大城市为主。通过重点城市的率先发展,引领开拓地区和国家的国际空间;同时作为大城市增长极发挥辐射带动区域和中小城市发展。中国的资本、企业、政府乃至学界智库在参与和支援中亚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城市产业功能培育、城市规划与治理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2.中小型城市发育不成熟问题需改善

中亚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是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导致这些国家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政策、计划和发展资金,依赖核心企业,生产、运输基础设施破旧和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区域中心到其周边城镇距离较远,加剧了破旧的运输和通信设施的影响。低生活水平和高失业率导致了小城镇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都缺少熟练工人和专业人员。这严重抑制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正常发挥作为地方和区域中心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对此,各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比如吉尔吉斯斯坦政府2001年12月批准了“小城镇和城市聚居点发展框架”,以应对小城镇日益严重的失业、低生活水平和人口流失问题。但总体上,目前中亚各国尚无力凭一己之力全面扶持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国在开展城市国际对口支援、定向协助开发方面,可助其一臂之力。

3.单一功能城市转型需要引领

直到目前,大多数的中亚城镇由于历史原因,其城市功能、经济、就业往往锁定于单一产业(往往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甚至单一企业。结果单个城市独立抵御经济供求波动风险的能力和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能力都很差。例如,大部分哈萨克斯坦的工业产能都集中在“单一功能城市”,鲁德内有一个重点矿业企业,其产出占该地区的工业产值的62.4%,并贡献了该地区57%的税收。还有一些单一企业城市(如铁克利、阿尔卡雷克等)的经济发展前景,随着当地矿产储备的枯竭和矿产品需求的下降,而日趋黯淡。哈萨克斯坦自2012年5月启动了2012—2020年“单一城市”发展计划,配套预算93.9亿美元。单一城市的划定标准是城市人口在1万至20万人;且满足单一营收(城市20%以上的产出源自一个核心企业,往往是矿业企业)、单一就业(城市20%以上的就业源自一个核心企业)和城市核心企业已大幅裁员或歇业的条件。

中国在治理、复兴资源枯竭性城市或老工业基地城市领域已经取得了成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对中亚单一功能城市的转型复兴非常有用。

4.城市基础设施普遍老化需要合作治理

中亚地区城市普遍面临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且资金缺口庞大的问题:既有基础设施(包括煤气、水、电和下水道)不能满足需要,同时也缺少资金来维修和新建。吉尔吉斯斯坦自1994年中央政府停止对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维护补贴以来,基础设施老化加速。多达70%的城市基础设施要么磨损,要么已经超过使用年限。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各大城市(如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和卡拉科尔)也普遍存在,比如供水管道的漏水率达到70%,而且经常断水。塔吉克斯坦75%的基础设施已经磨损,城市中50%的供水系统和泵站已无法使用。乌兹别克斯坦供水、污水和供热管网的磨损率分别为39%、20%和19%。超过50%的地下燃气管道超出了标准使用年限。据估计,其供热、饮用水和电力供应的损耗达到60%、40%和25%。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同样不完善,比如学前教育机构短缺、医疗保险覆盖率非常低。迅速改善主要中亚节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品质,事关其作为欧亚陆上枢纽功能的发挥。这些领域是中国既有建设经验集中的领域,中国可予以优先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