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驱动”构筑现代贸易体系
义乌围绕加快形成流程便捷化、业态复合化、服务综合化的现代贸易体系,着力拓展试点领域,形成“三个双驱”动力机制。
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和网络跨境新型贸易方式双驱动。在继续深化义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试点的同时,争取推进网络跨境新型贸易方式试点,使得试点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力争把义乌列入全国第二批跨境网购试点城市,并把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作为试点的重点内容。同时,鉴于这两种新型贸易方式对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应在贸易额方面比边贸、对台小额贸易有所放宽,并从税收、结汇、进出通关、跨境支付、工商登记及跨境物流快递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平台主导型贸易和公司主导型贸易发展双驱动。义乌要根据全球日用品贸易小批量和小额度的特点,继续维护和发展好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平台主导型贸易方式。同时,要在试点中注重微观基础再造,积极培育新兴贸易主体,重点发展综合型、跨国型大公司和以物流配送为主要业务的大贸易商,同时以大企业为引领,提升出口、进口及转口贸易的产品档次,加快推动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供应商主导型贸易和采购商主导型贸易发展双驱动。从单纯的贸易批发商向综合性贸易商特别是以物流配送为核心业务的大型供应商转变,实现全供应链管理。积极筹办春季义博会—采购商大会。建立并完善采购商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吸引中型及大型采购商入驻义乌采购商务中心。通过自主采购或代理采购的方式,让全球拥有第一手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贸易公司和零售商,在义乌实现主动采购和生产引领。
(2)“三协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投资协同发展。义乌在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国际金融与国际投资业务的协同发展。在金融业方面,认真落实《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并制订细化的行动方案;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设置,积极鼓励针对“两小贸易”的专业银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发展,积极拓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及第三方支付等业务。在投资业方面,利用南南合作,大力开展服务贸易,对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发展中国家对外招商项目等,建立并提供交流洽谈、资源交易及招投标等系统化服务。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义乌紧紧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招引大项目、大企业,积极实施“义商回归”工程。一方面,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基础,打造若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产权资源交易、创意设计、金融担保、会展、旅游等服务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建设若干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www.daowen.com)
域内产业与周边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义乌着力强化对周边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实现产业引领和协同发展。利用义乌独特的市场优势、窗口优势和贸易优势,进一步强化对以义乌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生产资料领域,重点与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形成产业支撑。在生活资料领域,要与周边的诸暨、嵊州、萧山、桐庐等地的轻工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并在义乌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中,切实增强义乌在国际层面中的市场引领和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
(3)“三融合”构筑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通过多元文化相融合,多种治理方式相融合,生态文明与商业文明相融合,推动义乌四大体制改革。
以保障发展为取向,着力构建扶优汰劣的要素配置体制。义乌率先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水平;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规范运行,做大资金流量;健全人才开发、培育和引进机制,做优人居环境和创新环境,打造浙中人才高地。
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取向,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城市治理体制。义乌按照全域城市化要求,率先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按照全域景区化要求,加快“两区六城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探索并创新城市开发建设与运营机制,合理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商贸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开发运营当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增强城市活力。
以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为取向,着力构建职能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义乌遵循精简、统一、高效、便民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机构职能设置,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力量,提高科学执政水平;积极推进强镇扩权,在争取义乌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对中心镇和强乡镇进行放权改革,提高基层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效率。
以提高居民幸福感为取向,着力构建公平包容型的社会管理体制。义乌按照公共服务职能导向,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城市社区管理向农村延伸、城市管理理念和设施向农村拓展,提高基层自我管理和矛盾调处的能力;针对义乌外来人口多,尤其是涉外人员多的实际,率先探索流动人口和外国人员管理及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