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战略,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连同其产品、技术、服务、管理和资本等走向国际市场,与国外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与竞争。按深浅层次分类,“走出去”的第一层次指商品的输出,是指货物、服务、管理和技术等的输出,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承包劳务贸易等;第二层次指资本输出,主要涉及海外投资建厂开店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走出去”战略实际上也是一种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及政府来说,是适应全球化扩张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策略。
“走出去”战略的浅层意义在于解决过剩的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弥补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不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促进资金、技术和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改变义乌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走出去”更是体现了其长远的意义。
按照邓宁(1981)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IDP)理论的界定,对外投资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外国的区位优势又不能加以利用;第二,外国投资开始流入,可能会有少数国家的少量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先进技术或“购买”进入本地市场的权力,净外国投资额逐渐增长;第三,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但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第四,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中国目前的对外投资现状基本符合“U”形曲线路径,已经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即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的放慢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的加速为标志。中国的IDP以处于前三个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为主,但有向第四、五阶段分散的趋势。义乌作为一个以国际贸易为切入点的改革试点城市,其对外投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以义乌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水平,尚处于IDP的前两个阶段,其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动机以寻求市场型和贸易替代型为主。而第三、四阶段,国家的投资就不仅作为一种寻求市场的战略,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战略资产以保护和提高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义乌作为国家贸易的“经济特区”,需要巩固和加深在前两个阶段上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优势,也需要运用自身贸易优势扩大在后三个阶段上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即更注重输出新技术,并加大对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投资。
“引进来”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国家发展战略,内容包括进口消费品或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等,以及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引进来”涉及扩大市场准入门槛,海关税收制度及检疫检验制度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改革。(www.daowen.com)
“引进来”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走出去”的促进作用上。“引进来”为“走出去”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外资在华的固定投资增强了生产资本的投资,推动了出口额的增长,促进了就业数量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外资企业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为提升资产质量、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做出贡献,通过推动优势产业的扩张和落后产业的转移,有助于义乌市第二产业的高级化发展,推动了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轨并行,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二次入世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是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更是提高本地产业档次和带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现实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和中国二次入世的新形势下,贯彻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发展战略,对促进义乌商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