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这种阶段可以从不同角度做不同划分。如果从国际化的角度看,从义乌市场新建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市场国际化的第一阶段,即偶然的、初级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国际商贸城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义乌市场进入国际化的第二阶段,即积极的内向国际化发展阶段。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标志着义乌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成熟的外向国际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专业市场的网络和品牌优势形成,大量国际经营户进入小商品城,并以此为平台,进行全球商品采购和全球商品销售。在这一阶段,国际品牌商品是专业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国际会展、电子商务成为国际经营的主要方式。完整的小商品信息网络资源、知名的小商品经营品牌、强大的小商品跨国经营管理优势已经成为其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
就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而言,具体分为三步走,即“义乌试点”前三年(2011—2013年)、深化“义乌试点”第二个三年(2014—2017年)及习近平新时代义乌国际“小商品之都”建设期(2018—2020年)。
(1)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良好基础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悠久,秦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属会稽郡,义乌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1988年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市行政区域面积1 105平方千米,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建制镇及其下属行政村716个、居民委员会(撤村建居)61个和城镇社区(居委会)36个。2010年末,当地户籍人口74万,常住义乌外来建设者143万,每天流动人口20余万。2010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达614亿元,同比增长11.5%;人均83 539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4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7%和10.7%。2010年,义乌三产比重为2.8∶43.2∶54.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1.4亿元,增长12.7%。“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累计提升了3.1个百分点。义乌建设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市场发展、小商品产业基础雄厚且独特、小商品商贸服务业发达等方面。
①具有全球领先的专业市场发展优势。义乌市场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拥有16个大类、4 202个种类、170万种单品。
2010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621.16亿元,同比增长11.7%,市场成交额连续20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其中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为456.06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10.8%。小商品城成交额首次突破450亿元关口,同时创下了最近10年市场成交额增长的最好成绩。
2012年,义乌市场商品已出口到全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市场共吸引了6万多经营主体入场经营,全国有20多万家企业直接向市场供货,成为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通道。义乌市场背后的庞大产供销体系,为全国25个省(区、市)提供了300多万个来料加工岗位,年支付加工业务费达50多亿元,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②具有雄厚的小商品产业基础优势。义乌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6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 202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涌现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行业的“单打冠军”;饰品、拉链等产品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份额,无缝内衣产量占了全球的20%、全国的80%,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2010年,义乌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1 17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592.5亿元,分别增长20.9%和24.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74.5亿元,产销率为97.0%。工业用电量为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9%。
义乌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其中,2010年被授予“中国塑料箱包(国际)工贸之都”和“中国手套名城”称号,拉链行业获省级区域品牌基地称号,饰品行业列为全省21个块状经济重点产业集群升级项目。
③具有发达的商贸配套服务。2010年,在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共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28个,先后获得“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国际展览联盟UFI会员资格”“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会员资格”等多项荣誉。义乌有国家级展会4个,分别是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
区域金融高地。2010年底,义乌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 500.5亿元,比2010年初新增242.4亿元;贷款余额为1 062.9亿元,比2010年初新增195.7亿元。全市现有金融机构18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9家、期货公司5家和保险机构36家。义乌被列为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成立浙江省首家本外币兑换公司。义乌市四大国有银行全部批准升格为分行,金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体规划面积0.75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高度为260米的世贸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浙中新地标。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义乌共接待游客810.7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5.0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8.39%和20.07%。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中心是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购物旅游接待处全年共接待旅游团队6 490个,游客达223 941人。截至2016年底,义乌现有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优质宾馆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有旅行社17家,其中分社4家、旅行网点6家。
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外语教育产业发展迅猛。为创建学习型城市,义乌市政府实施全民培训计划,培训体系日益完善。同时,义乌外语教育产业呈现迅猛发展之势。这一阶段,义乌仅儿童英语培训每年就有近100万元的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义乌市各类民办外语培训学校达到11家。2003年6月,全球知名的国际语言学校英孚教育集团(Education First)落户义乌,开设其在浙江的第四家学校,这标志着外资语言培训学校开始进入义乌市场。不断发展的外语教育产业也将促进包括小商品城在内的义乌经济更快地走向国际化。
④具有较好的国际化禀赋。义乌经济国际化程度高。2010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57.6万个标箱,同比增长12.7%;义乌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运输量达42.7万个标箱,同比增长29.9%。义乌市实现了自营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其中出口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1%,高于全国增长水平;进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54个。具体表现为第一,外商及驻义机构数量多;第二,越来越多的义乌商人“走出去”;第三,良好的涉外服务;第四,各国商人和谐相处。
⑤具有独特的传统商贸文化优势。义乌人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意识,这种意识和他们的传统分不开。主持编辑《义乌方志》的吴潮海认为,如果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可以泛化为文化的话,义乌人很愿意强调他们勤耕、好学、刚正和勇为的义乌精神,甚至更愿意被人称为征战商场的“新义乌兵”。毋庸置疑,义乌传统的商业文化对义乌市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建设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商贸文化优势。
“义乌兵”“敲糖帮”是义乌人的文化名片,是义乌商贸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义乌人秉持自己的“文化底色”,以“义商”拼搏精神“义乌主换糖”走南闯北,并时刻恪守商业道德,守诚信,不欺诈,秉持“人赚九、我赠一”的共赢营商理念,铸造义乌商人的文化标益。
⑥具有优厚的政策禀赋优势。2011年3月,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十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在2011年5月6日召开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强调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虽不具资源、区位优势,但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建设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贸易重镇;义乌市在兴商强市的进程中,积累了不少改革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义乌市改革试点工作。中国第十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义乌全面启动,也意味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义乌的发展建设方面将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于2011年底获得批准。《实施计划》显示,专项规划总投资约1 981亿元,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597”,具体为:
“1种贸易方式”,即量身定制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
“5项配套监管服务政策”,即探索建立“管得住”“通得快”的新型海关通关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并实行分类管理、检测便利、质量可追溯的新型检验监管模式;针对市场采购出口特点,创新纳税主体和出口货物税收管理办法;创新市场采购贸易下出口外汇管理办法,如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开立外汇结算账户等;工商方面,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争取赋予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和涉外主体合法经营资格。
“打造9大发展平台”,包括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国家级会展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义乌综合保税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综合交通运输平台等。
“完善7方面服务体系”,包括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体系、构建市场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品牌和质量提升体系等。
2011年10月17日,浙江省商务厅与义乌市政府在义乌签署《共同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框架协议》。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省商务厅与义乌加强省市联动,打响义乌全球品牌;扩大义乌国际市场份额;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义乌配套服务能力;提升义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义乌市也将不遗余力地做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省商务厅还为加快推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十条意见》,即全力推动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合力推进并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切实打造知名品牌展会,大力促进进口贸易发展,努力优化提升“引进来”平台,协力搭建拓展“走出去”平台,健全并完善商务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小商品流通标准体系和积极支持扩大商务管理权限,成为加快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金十条”。
浙江省工商局也和义乌市政府签署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双方将在拓宽市场准入、促进市场提升、推进品牌建设、强化监管服务四大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协议书》,浙江省工商局将对义乌提供多领域、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义乌市政府则负责综合协调各方力量,积极为工商部门履行职能提供保障,确保浙江省工商局各项政策落实到位。(www.daowen.com)
(2)第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目标体系和践行理路
2011年3月,《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义乌成为中国第十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提出了建设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义乌要率先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便利化的国际贸易体制;现代市场体系基本构筑,国际贸易的主体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明显优化;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发展新机制基本建立,义乌市场带动效应更加凸显;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方案》进一步具体明确了9项主要任务:
一是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针对小商品生产种类多、更新快、非标准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和特点,以及小商品交易单笔规模较小、贸易主体众多、交易活动频繁等特征,适应小商品采购出口、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需要,研究建立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形成在全球组织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新渠道和新方式;探索并实施与市场采购等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和互联网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和办法;支持义乌市在条件成熟时按程序申请设立适合小商品贸易特点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二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推动贸易商品结构从一般小商品向拥有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高端商品及相关服务等方面拓展;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安全技术水平,使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及销售目的国标准;探索贸易品种、市场业态、贸易方式及商品形态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着眼于创造品牌、创造标准、创造商业新模式、创造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提升国际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和集聚小商品制造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同度的中介推广机构,提升新技术、新创意的开发利用水平。
三是加强义乌市场建设。加强在规划、政策和资金引导方面的支持,加快结算、授信、信用信息、培训和法律等平台的建设,提升义乌市场的软实力,推动义乌市场的经营户由单一商品供应者向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提供商转变;构建由地方政府牵头,商务、海关、工商、质检、外汇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并完善集质量安全、公共预警、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和规范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市场供需等的变化情况,发出公共预警,防止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探索设立国家级小商品研发中心、国家级小商品质量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义乌市场信息化建设,扩大互联网应用范围,完善商户信用监测、监督和评价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明确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探索建立适应义乌市场商品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是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建立共享式市场平台,推动流通现代化,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效应、辐射能力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互联网应用示范区。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模式,加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信用、交易、支付、登记、安全认证、投融资等支撑体系,促进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先进、高效运作能力的商贸流通大企业,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五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贸易流通对经济的先导作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依托市场商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着力推动和带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集群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扶持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义乌市场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探索按省(区、市)或集群特色分区集中展示等模式,通过义乌市场创建一批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义乌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兴贸基地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集聚和培育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创意设计产品展、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会、技术专利交易会,探索制造企业向“创”“造”并举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六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拓宽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渠道,为其他专业市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示范;积极开拓非洲、拉丁美洲、中东欧、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支持在义乌建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发展进口、转口贸易;鼓励企业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抱团”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发展义博会等特色品牌展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展览集团,探索会展产业化发展道路,创新展贸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义乌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把义乌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
七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国内外重要市场建设中国小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的步伐,支持义乌在全球范围复制和输出专业市场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营销服务模式;鼓励通过发挥“母市场”效应带动一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完善中国小商品海外营销渠道;健全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机制,制定举办境外展会和设立分市场的专项扶持办法,将中小企业境外展销平台的建设工作列入国家相关专项规划;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模式,分阶段创办境外中国商品展示中心、订单服务中心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搭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建立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探索通过连锁配送、建设市场分销渠道等形式,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八是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强化市场准入、标准设定、信息引导等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内外贸促进体系,研究并出台推进企业经营内外贸的便利化措施,形成有利于内外贸协调健康发展的环境;依托义乌市场辐射优势和高度集聚的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进一步强化对周边省(区、市)小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义乌建设长江三角洲物流重要节点,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义乌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内通盘考虑;支持义乌依托交通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港口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探索建立统一、协调的内外贸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内外贸协调的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和调控体系;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九是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鼓励企业运用技术性措施,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和行业自律、企业自律活动,主动破解和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充分发挥海关等部门的统计资源优势,加强对贸易预警体系的建设,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进出口贸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国别的贸易和政策的预警;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互信机制,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中小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积极通过国别预警磋商机制化解贸易摩擦。
《方案》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特别强调要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创新国际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降低商务运行成本,提高国际贸易效率,营造高度开放、高效便利的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强化出口小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出口小商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进口国政府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合作,促进和规范义乌小商品市场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深入推进“跨关区快速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分类通关”等模式的改革,大幅提高通关效率;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深化外事审批、出入境业务管理等制度改革,强化诚信化信息管理,创新外事、公安协调配合模式;创造条件实现航空口岸开放等,建立便利国际进出的渠道,进一步促进人员往来、居留便利化,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综合贸易试点信息化水平。
开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探索,更是促进义乌市场的发展、实现持续繁荣的重大历史机遇。开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更好地发挥义乌市场在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服务浙江乃至全国“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3)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特征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全新的探索,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强县扩权。在改革试点前,义乌市积极探索减少行政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的改革试点。作为浙江省第四轮强县扩权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472项原先只有地级市享有的权限扩大到义乌市。在前三次扩权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义乌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重大社会事务管理等事项外,还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上述强县扩权行为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政策创新。从义乌对外贸易的形式看,市场商品具有种类多、更新快、非标准化等特点,交易方式呈现单笔交易规模小、贸易主体众多、交易活动频繁等特征。因而,“义乌试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确立一种以商品归类管理、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以“管得住、通得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贸易方式。
与新型贸易方式相适应,义乌积极探索制定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和外汇等5项配套监管政策,市场采购贸易主体准入政策、合伙制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等正在酝酿,国土和金融专项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三是打造多元发展平台。义乌被列入我国首批国际陆港城市,航空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已明确将义乌的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等8个物流和客运场站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作为全国首个直观反映道路货运价格指数与景气程度的义乌道路货物运输价格指数——“义乌运价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并在省内推广年;设计作业量50万个标箱的义乌港一期已建成投用,义乌港二期正抓紧建设。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国家级会展平台,发展会展经济,义乌建立了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在这一阶段已引进和储备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大唐电信等31个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区、金融商务区,促进流通和制造行业良性互动发展。此外,义乌依托实体市场和物流网络优势,紧紧围绕“电商换市”战略,努力建设全球网贷营销中心和全球电商聚集中心,义乌电商平台建设正在提速。
四是建立与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义乌市将公安、人力社保、国安、工商、外侨、商务、民航等7个部门的98项涉外服务内容汇集整合至一个平台,首创了“政务超市”模式,变多点办公为集中服务,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提高了行政效能。
为支持义乌加快建设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服务体系,省级各相关部门也纷纷简政放权,省工商局赋予义乌工商局冠名省名核准、涉外登记等18项“省级待遇”;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批准设立义乌分局,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省教育厅下放义乌中小学招收外国学生资格审批权;省人力社保厅在义乌试行外国人就业期限延期政策;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升格为分行。
【注释】
[1]数据来自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