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链网式发展模式的分析介绍

链网式发展模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链网式发展模式在提供网络式链条增值的同时,由于其内容丰富,并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链网模式的稳定性易受到更多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竞争风险的影响和冲击。目前,吉林省应用链网式发展模式为主的典型龙头企业为中粮米业集团。综上所述,链条式、链族式与链网式三种发展模式是随着全产业链的演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的,三种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在确保农产品质量价值的同时,追求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链网式发展模式的分析介绍

农产品产业链网式发展模式是对链条式发展模式与链族式发展模式的完善,链网式的创新不同于单一的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该模式既重视全产业链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同时也对全产业链的内涵加以丰富,形成了一个要素更为丰富的网式综合结构。如图3-5所示,链网模式中的信息化平台模块作为重要纽带,通过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之间各项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两个大方面促进链条延伸、资源整合,以此降低“牛鞭效应”,提高全链环节衔接的效率,并促进各主体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模式发展[3],加速提高综合运营能力以及现代农业服务能力,构建以农产品为主的立体型产业生态系统,在管理和服务效率提升的同时,最终提高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增值能力。

图3-5 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网式发展模式

由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网式发展模式框架图3-5可见,相比链条和链族式发展模式,链网模式的发展包含了多个行业、多种产品以及多样化服务,涉及的产业与环节更多,从全产业链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以及内涵等方面都有深化。伴随产业集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的逐渐兴起,链网模式是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丰富的产业集聚与多样化资源整合,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优化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但是,链网式发展模式在提供网络式链条增值的同时,由于其内容丰富,并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链网模式的稳定性易受到更多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竞争风险的影响和冲击。鉴于此,监督管理主体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来预防和对冲全产业链的潜在风险,但是这种忽视市场自身调节能力而干预的手段,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对产业链条核心经营主体在市场中发挥其自身能动力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链网模式下的核心经营主体需要做好内部成员与其他相关涉农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博弈,适当利用宏观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契约合作关系,通过集约式的管控平台,促进链网之间形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互流,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效应与网络平台效应,为全产业链的价值放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www.daowen.com)

目前,吉林省应用链网式发展模式为主的典型龙头企业为中粮米业集团。中粮米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大米出口商,集团选取农产品的优质品种,从源头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指标的检验,在东北三省省会城市均建立了农产品种植基地,在中国11个农产品黄金产地设有农产品加工厂,并构建了“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集团以满足消费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为主线,打造规模种植、贸易、物流、加工、营销多环节模式。该链网模式既有稻米、小麦、油料等产业链组成的产业链族群,同时也有贸易、生化等配套服务与板块形成的多条产业链与服务链横向纵向交叉作用的全产业链网。此外,集团制定了“做大做强”的战略,以现代农业服务平台驱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据调研数据可知,中粮集团的稻谷的年加工能力约为400万吨。此外,集团加强科技研发投入能力和纵向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品牌衍生增值模块培育了营养强化米、发芽糙米、米蛋白等衍生农产品。中粮集团通过线下、线上结合,面向全球客户打造“中粮金地”“福临门”“东海明珠”等知名品牌,并针对网购人群开展产品定制服务,集中集团的网络创新能力、物流加工能力与品牌建设能力,实现与消费主体的线上、线下互动,为集团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带来较高的增值机会。虽然中粮集团链网式发展模式的共生能力较为稳固,但是,由于链网式过程较复杂,涉及环节多,导致其潜在的运营风险与技术风险发生的概率也较大,中粮集团曾出现过产能过剩以及断链等风险,需对全产业链进行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链条式、链族式与链网式三种发展模式是随着全产业链的演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的,三种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在确保农产品质量价值的同时,追求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然而,不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对其目标所追求的侧重点与内涵有所不同,使得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链条式发展模式侧重于效用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链条式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某核心环节向其他环节转移,链条环节间的衔接关系类似于“寄生关系”,其共生模式可以促进协同增值,但是其风险承担能力较弱,风险程度较高;而链网式发展模式侧重于追求稳定价值目标与风险价值目标的融合,链网模式下的经营主体通过产生新动能,实现能量的多向交流,在互惠互生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动能和势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