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研究综述:最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国内研究综述:最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学者们在国外产业链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研究。此外,肖小虹从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农业产业链风险主要源于价格风险、信息风险和竞争风险,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探究[6]。刘贵富通过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对农产品育种行业的创新进展进行了展望,并对黑龙江大豆、河南小麦、北京猪肉、新疆啤酒大麦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收益成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8]。

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学者们在国外产业链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研究。现阶段,在国内现有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重点集中在农业产业链及产业化经营品种方面,且主要从农业产业链优化、延伸、成长,农业产业链品牌体系创建、利润分配、风险管理以及农产品成本、销售价格的上涨,质量监管等角度进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关于农业产业链相关内涵的研究

赵绪福(2006)通过调研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链的思路框架,他认为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离不开链条的延伸,这是产业链优化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并通过案例分析强调了产业链优化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稻农的利益[4]。谷永芬,吴倩(2011)提出,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产业链拓展是其整体质量的提升,更是各环节向更高知识、技术、附加值和高资本密集演进[5]。此外,肖小虹(2012)从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农业产业链风险主要源于价格风险、信息风险和竞争风险,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探究[6]。张永强(2013)通过研究农业产业链品牌体系创建,认为农业产业运营需要借鉴农业产业链品牌体系的风险隔离、利益传递和协同增效等关键问题[7]。刘贵富(2018)通过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对农产品育种行业的创新进展进行了展望,并对黑龙江大豆、河南小麦、北京猪肉新疆啤酒大麦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收益成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8]。程华、卢凤君、谢莉娇(2019)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内涵,并分析了其演化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本书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9]。另外,付豪、赵翠萍、程传兴(2019)研究了区块链嵌入、约束打破与农业产业链治理,讨论大数据时代农业的产业链治理机理,为实现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探索[10]。

2.关于农产品产业链管理与机理的研究

陈兴平、孙强、王明海(2006)基于WTO背景之下,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剖析,提出了发挥农产品产业优势的对策[11]。王立石(2010)分析了产业链可能独有的现象“牛鞭效应”,通过剖析该效应的结构与机理,设计数学模型模拟,通过推导与分析,并以此得出粮价的形成机理与降低“牛鞭效应”的对策建议[12]。孙强(2011)主要结合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主要包括: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科技投入,增加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强化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制,强化信息服务,实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等。李英(2013)基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和消费的角度,主要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做了系统分析,并结合不同生产组织模式对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影响,探讨政府政策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机理[13]。另外,陈艳红(2014)从资源整合的视角来分析农产品产业链的管理机理,她认为一般来说农产品产业链是通过最小的环节成本实现产业链效益的最优化,从链条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顾客的整个流程,“三流”均需要高效的与产品匹配,并通过合理的价格及时送给顾客[14]。郎毓琦(2017)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黑龙江农产品产业竞争力,从提高农产品质量、产业转型及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于提升农产品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值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5]。姜长云、王一杰(2019)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推进农产品安全的成就、经验进行思考,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发展趋势[16]。

3.关于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www.daowen.com)

目前国内针对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湖南省、三江平原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最近几年针对东北三省的农产品产业链研究增多,这也跟东北三省农产品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国家对东北地区对农产品保障的新定位密切相关。李军民(2007)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湖南优质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个环节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7]。此外,陈倬(2011)从农产品链条的脆弱性出发,合计了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导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整合模式,以实现农产品链条的价值增值[18]。寇光涛,卢凤君,刘晴(2016)以三江平原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设计出农产品全产业链不同环节和经济主体所主导的上下游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本书研究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提供了借鉴[19]。丁铁锋,曹前程(2018)以江苏太仓市为例,研究了基层对推进优质农产品工程的实践与思考,并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了增值策略[20]。

4.关于农产品全产业链影响因素识别的研究

邓俊森(2008)从交易角度对新型稻农面临的风险与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不确定性间的关系,并建议通过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为主对全产业链重点因素进行规划与管理,以此促进全产业链的运行效率。此外,赵萌(2011)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节入手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旨在从信息共享、供应链整合、政府监督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促进农产品全产业链管理效率,旨在降低运行风险[21]。孙丹,赵予新(2012)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农产品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结合当地的调查数据,分析提升产业整合的措施,促进农产品生产管理可以保质保量[22]。杨彩虹(2013)基于农产品安全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产业链优化对策[23]。此后,丁声俊(2017)以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农产品产业经济产业化、融合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建立健全农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等“四链”网络,通过新理念开拓农产品产业新局面[24]。在此基础上,张雄飞(2019)以湖南省几个优质水稻品种的开发为例,阐述当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及现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到影响当地优质大米产品开发的因素,以这些关键因素为切入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径[25]。

5.关于农产品全产业链风险防范与预警的研究

杨为民(2009)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运作机理,由链条外部引发的负熵流会对链条产生负影响,容易引发全产业链的断链风险,可以通过一体化经营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产业升级[26]。同年,杜京娜、王杜春(2009)阐述了农产品全产业链风险防范的紧迫性,研究借鉴西方国家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管理方法,为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中风险的防范指明道路[27]。朱晶、李天祥、林大燕(2013)考虑了粮食“九连增”后的粮食内部结构调整问题,并对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结构调整趋势进行预测,对发展潜力进行分析[28]。刘林奇(2015)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的依赖性进行风险分析,提出了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质量系统集成结构,从合作、信息及市场等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中的风险防范策略 [29]。此外,朱晶,林大燕(2017)在研究日本粮食安全政策时,对其历史演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提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启示,对农产品产业链风险防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0]。基于此,胡黎明(2019)通过识别和防范农产品产业链风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找到中国新矛盾下农产品产业链的供需矛盾,并分析其相应的风险,最后针对中国农产品进口与农产品产业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