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外研究综述:走向全球视野

国外研究综述:走向全球视野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ui J.,Wang J.在水稻和小麦产业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中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价值链表示的是一个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

国外研究综述:走向全球视野

国外对农产品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研究成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成果也比较成熟,具体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产业链内涵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产业链思想最早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Adam Smith(1776)对分工与专业化的著名论断,该理论认为内部分工与专业化将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1]。此后,Julie Kennenth和Murray Fulton(1998)提出农产品产业链概念,以小麦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小麦产业链的垂直合作可以通过小麦质量等级管理来强化。Yusuf(2004)通过对英国600个公司的调查数据,建立供应链实践与竞争目标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多重回归的方式对其理论假设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供应链整合将为企业赢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单个企业联合、协作将获得并保持所需的综合竞争力。Amrik S.和Sohal(2006)认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产业链,应是汇集农产品全产业链、食品产业以及政府战略的综合网链,且产业链中各节点应保持信息畅通。Gao M.,Zhang Q.(2010)提出,供应链上的成员合作具有灵活、高效、质量、业务协同及创新五个方面的优势。Cui J.,Wang J.(2011)在水稻和小麦产业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中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A. Marshall(2012)在Adam Smith思想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分工延伸到企业之间的分工[2]。Victor·H. Calantone(2012)认为产业链整合的推广将实现高质量产品的准时传送,以最低的成本带来最大报酬。

此后,Dharmin Dave与Reema Patel(2019)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与农业新技术,讨论了多种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与完善路径。Jean-Pierre Belaud(2019)通过整合大数据,结合了工业4.0、可持续性和农业食品工业的概念,以提高供应链设计的可持续性管理,其目的是使农业废弃物的价格稳定,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农业废物定价领域的一个案例研究,即在水稻供应链中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预处理。

2.关于价值链与产业链增值的研究

价值链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关联的增值活动构成,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其中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价值链表示的是一个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增加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形成竞争优势[3]。在此基础之上,Frohlich M.(2001)认为产业链是一个通过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提升价值的整体系统。其中,产业链和供应链主要基于企业运动和具体业务的开展之上,如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最终都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两者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供应链形成的过程。Kvaloy(2008)认为产业链上的非核心企业应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等方式来提升自身价值,可以促进产业链降低浪费、提升效益,并提升企业自身在链条中的地位。另外,Clark Eustace(2012)认为价值链的增值过程可通过知识创新来完成,并围绕价值链的运作模式和价值实现路径等促进产业分工的增值以及技术创新的增值,研究视角为本书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研究提供了启示。Houtian Ge(2015)进一步提出了五种产业链治理的创新模式,并认为从价值链的增值角度来说,链条的纵向一体化可以促进产业链各个经营主体对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掌控,最终形成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价值。S.K.Sun,Y.J.Lu(2018)认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增值可以从水资源与环境提升的角度来实施,通过对中国资源的分析与调研,从促进产量、促进增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www.daowen.com)

3.关于产业链动力机理的研究

Gimnez(2003)认为农产品产业链管理主要应该结合现代网络与新兴信息技术,用现代管理模式,构建农产品产业链核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通过互利共生强化产业链发展动力。而Julie Kennett(2010)认为,未来农产品质量的确保,将依赖于链条成员之间的信任契约,并由政府对其执行效果监督才能实现。此外,Paksoy T.,Pehlivan N.Y.(2012)认为,产业链得以运行的动力机理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激励两个方面。其中,创新水平以及链条衔接增值属于内部动力,政策支持、外部环境压力等属于外部动力。Ge Nolan,Gray R.(2015)通过研究表明,农产品产业链绩效水平主要是依靠机制创新来化解链条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还需要对风险防控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提升链条的敏捷性和稳定性。Richard(2015)从农产品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出发,并对其主要风险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进而实现了产业链风险管理动力机制。

4.农产品产业链风险管理与防范方面

Mija-Tesse Ververs(2012)评估了东非的2011年和2010年的预警区域系统,以及他们的能力来预测和警告目前的农产品不安全问题,数据密集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具有缓解目前许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潜力。Marvin,Hans J.P.,Kleter与Gijs A.(2013)回顾了预警系统的适用性,阐述了由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管理问题,通过积极进行风险管理与预警,以期可以提前有效预防与规避农产品产业链的潜在风险。此外,Krijn J.,Poppe(2013)认为农产品产业链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被信息通信技术大大改变,卫星和传感技术使精细农业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数据在供应链上产生,复杂的协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变得更为精确,可以降低风险。但是目前在供应链成员间数据的集成程度还较低。通过提高这些数据的可操作性,供应链活动会得到优化,新的商业模式也会随之产生。Seung-Ryong Yang,Wonyong Kim(2014)根据可行性原则分析,预测地区农产品产业链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基于动态规划建立了风险防范预警系统,提出了不同情形下不同参与者使供应链实现风险最小化的不同策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Shikha Aggarwal与Manoj Kumar Srivastava(2016),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合作在农业食品行业的过程和作用后,强调买家和供应商对彼此的看法,得出一个全面的框架和一个通用的模型来理解供应链协作的过程,通过信息共享、降低浪费、提高效率、促进合作等方式,降低农产品产业链风险发生概率。Panahifar Farhad,Byrne P. J.(2018)通过识别和评估信息共享和信任的各种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有效的以信息为中心的供应链协作计划的重要性,对189名来自不同公司的高管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结果数据,以调查协作推动者如何影响有效的协作,并确定其对组织产业链风险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于开发更多的结构,这些结构可能会捕获其他有效协作的风险驱动因素,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