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已选定萧万长为其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配搭。2000年底,萧率先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在萧2005年10月出版的《一加一大于二——迈向两岸共同市场之路》中,把他的这一理念加以系统和完整的论述。
(一)“两岸共同市场”的含义与意义
“‘两岸共同市场的’的重点是,‘两岸’和‘市场’要‘共同’来发展,结合起来的效应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1]“两岸市场的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互补性很强,互通所创造的效果将会更大。”“‘两岸共同市场’属于‘创造效果’,不仅经济意义非常大,而且政治意义和安全意义也很大。‘两岸共同市场’的格局比CEPA和FTA都大。”[2]具体而言,对台湾有两大好处:在台湾对大陆经济依存度提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制度的整合来降低风险……,而‘两岸共同市场’谈的制度整合,就是要降低风险”。[3]“有了‘两岸共同市场’,台湾才能跳脱被边缘化的困境。”[4]
(二)“两岸共同市场”的定位与内涵
萧认为“两岸共同市场”是理想和愿景。“让它成为两岸经济合作、政治统合的基本架构。我深信,这个架构不仅有助于两岸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也将是东亚和平稳定的重要支柱。”[5] 萧设想的“共同市场”,也是包括大陆与台湾、内地与港澳的“大中华市场”。[6]
(三)“两岸共同市场”在解决政治冲突中的作用
萧认为,“两岸共同市场”为两岸政治安排奠定基础。两岸的制度、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寻求一些具体解决方式?而最具体、最实际且最能理性衡量优劣、带来现实利益的制度就是“经济”。两岸应该从“下层结构”的经济制度统合开始进行,再扩大到相关的社会政策。“两岸共同市场”需要整合贸易法规以及关税、金融、会计等各种经济制度,而共同市场涉及服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部分,更涉及其他社会制度的相容,如果能循序渐进讨论这些制度上的差异,取得相容性,那么,要谈政治统合架构的安排才能有扎实的基础。[7]
(四)两岸走向共同市场的步骤
1.在已达成共识基础上展开两岸官方协商。
2.双方协商的主题与进程:
(1)贸易往来正常化,即先解决“三通”问题。
(2)逐步从自由贸易区到关税同盟。“不论是自由贸易区或下一步的关说同盟,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在这段时间内,双方可以签订‘过度协定’,承诺最终(最长十年内)将形成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并在协定内订出时间表与进程计划。”[8]
(3)两岸建立经常性的协商平台和风险管理机制。“从经贸关系正常化到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再到共同市场的过程中,两岸需建立一个经常性的协商平台,持续规划相关的制度配套并解决争议,同时持续进行双方高层级会议以及各层级的具体工作会议。”这个协商平台的权限“首先要取得共识”。“平台应该包括‘两岸共组的学术智库论坛’。”“两岸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就防疫共卫、经济犯罪、劳工政策等问题建立协商平台,沟通解决差异,同时建立密切的讯息交流管道,以预防各种在经贸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两岸可以针对个别合作产业或区域的特殊性,建立救济与风险管理机制。”[9]
3.优先解决的七大议题:(www.daowen.com)
(1)投资与贸易的保护。
(2)两岸金融合作与接轨。
(3)争议排解与仲裁制度的建立。
(4)智慧财产权的保障与专利认证规范的整合。
(5)就产品标准化、标准检验认证等规范进行协商。
(6)先提供台湾民众国民待遇。
(7)协商共同投资开发计划。
4.两岸经济整合的层面:
(1)从经济区域形成的经济整合。日本国际知名学者大前研一认为,中国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东北、津京、山东、长江三角洲、福建、广东六个相对自主的经济区,周边华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与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整合。萧主张,除去福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也列入与台湾进行经济整合的试验区”。[10]
(2)从产业整合着手。萧列出的产业经济整合项目包括两岸物流、农业科技合作以及合作进行投资开发计划。投资项目包括尖端产业和能源产业。[11]
(五)“两岸共同市场”时间表
如果两岸能在一年内开始就贸易正常化进行协商沟通,并在2007年底前完成解决“三通”障碍,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两岸可针对自由贸易协定问题开始进行正式磋商。以2015年作为两岸正式进入自由贸易时代的标志,接着以关税同盟为目标,同时着手为“两岸共同市场”进行制度性的协商。可以期待在21世纪中叶,两岸出现一个初步的政经统合架构。[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