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如何捕捉更多机遇?

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如何捕捉更多机遇?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6年7月回校后,恰逢“文化大革命”。我因是袁教授的“得意门生”,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的苗子”,进行自我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学校外迁河南固始县。1970年4月,学校奉命就地解散,我们无处可去的教职员工被编入外贸部“五七干校”,1970年8月初我们离开固始,前往息县的外贸部“五七干校”。1971年初冬,解散了的外贸学院奉命复校。

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如何捕捉更多机遇?

我1955年来到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对外贸易系攻读本科。1960年本科毕业,作为毕业分配留在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研读方向是“资产阶级对外贸易理论”。我的大导师是姚曾荫教授[1],指导我的导师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南开大学知名教授袁贤能[2]

1964年4月,我第一个从研究生班毕业,奉命留校,在对外贸易系国际贸易教研室从事国际贸易教学与研究。

1965年到1966年7月,我奉命到山西文水县参加“四清”。1966年7月回校后,恰逢“文化大革命”。我的导师袁贤能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判。我因是袁教授的“得意门生”,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的苗子”,进行自我批判。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学校外迁河南固始县。1970年从春到夏,我奉命到固始农村参加整党。1970年4月,学校奉命就地解散,我们无处可去的教职员工被编入外贸部“五七干校”,1970年8月初我们离开固始,前往息县的外贸部“五七干校”。(www.daowen.com)

1971年初冬,解散了的外贸学院奉命复校。原北京西郊车道沟校址被军乐团占用,只好在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重新建校。我们全天到校上班,紧张地抢救和恢复外贸专业,整修校园,争分夺秒地修补荒废的学科知识,还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国际贸易专业尚待整体恢复,没有教学活动,研究方向尚待确定。

1974年4月1日,我奉学校委派,临时借调到外贸部,使我“不期而遇”地确定了GATT研究方向,成为我进行国际贸易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一直延续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