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海外股权治理模式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

《跨国公司海外股权治理模式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选取了中国跨国企业的数据为样本,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从对本书选取的样本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进入模式决策主要受到东道国法律制度因素的影响。在制度水平较高的东道国进行经营时,认知制度距离的增大,会更容易增加保持企业内部母子公司之间一致性的障碍,同时会使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增多,为了规避以上问题,跨国公司更加倾向于选择建立全资子公司。

《跨国公司海外股权治理模式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正确地选择进入模式是企业在海外成功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是企业乃至国家非常重视的研究问题。学术界以及实践界已经对这一问题有了很高的关注度,但是本书与已有的关于制度距离与跨国企业股权进入模式的研究不同,本书以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交易成本理论与制度理论,从效率与合法性的视角,剖析在跨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会面临的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对跨国企业股权进入模式决策发生作用。本书选取了中国跨国企业的数据为样本,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制度距离与跨国企业海外股权进入模式关系

新兴经济体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东道国制度环境是区别于发达经济体企业的。本书在此情境下,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有优劣之分,非正式制度只会有差异的大小区分,没有质量高低的区别,重新定义了制度距离的概念,包括正式制度顺差、正式制度逆差与非正式制度距离。当东道国正式制度质量高于母国时,存在正式制度逆差;当东道国制度质量低于母国时,存在正式制度顺差。在两种不同的投资环境下,跨国企业股权决策模式亦不同。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当企业在正式制度高于母国的东道国进行投资时,企业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更加完善,交易模式更加规范,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健全。企业外部合法性的获得比较容易,同时,企业在投资及后续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当地知识比较容易获得,而且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企业获得当地知识克服“外来者劣势”更加容易。此时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母公司是否能成功将管理实践以及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子公司的问题,为了减少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成本,提升母公司知识资源转移的成功率,随着正式制度距离的增大,中国的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在东道国建立全资子公司。

(2)当东道国正式制度水平低于母国时,随着国家间正式制度差异的增大,意味着东道国法律体系更加不完善健全,企业从陌生市场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难度更大,由于对制度的不熟悉,从而增加了企业获得外部合法性的困难,而且由于东道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该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保护更加脆弱,因此企业在当地经营的风险更大,为了更好地获得外部合法性,同时降低企业在当地经营的风险,随着正式制度距离的增大,企业会选择合资的形式进入当地市场。

(3)相比较正式制度距离,国家间非正式制度差异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全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这是因为非正式制度差异越大,企业与当地合作者之间的认知差异也越大,在合作过程中较难沟通,对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成本上升,而且随着非正式制度差异的增大,母子公司之间交流更不顺畅,如果选择建立合资公司,即在原来的互动过程中再加入一个主体,会更大程度上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会增大企业内部合法性的获得。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得内部合法性,降低经营成本,随着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增加,中国跨国企业倾向于 选择以建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二)制度逆差背景下管制、规范、认知制度与跨国企业海外股权进入模式关系

将国家制度分为管制、规范与认知制度,通过对制度逆差背景下,管制制度、规范制度、认知制度距离、东道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以及东道国对外来游客的开放程度与跨国企业海外股权进入模式之间的关系分析,本书研究发现:

(1)管制制度主要体现为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差异。当存在制度逆差时,即东道国制度水平较高,意味着东道国制度比较完善、信息透明,跨国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合法性,并且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比较低。随着管制制度的扩大,企业更关注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即内部合法性的获得,而且为了规避合作伙伴行为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企业更倾向于以全资形式建立子公司。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管制制度距离子指标,包括法律制度距离与经济制度距离与跨国企业海外股权进入模式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检验,发现只有法律制度距离与股权进入模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法律制度距离的增大,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全资形式建立子公司。这也说明在众多制度因素下,中国企业对法律法规层面上的制度差异感受更加明显,而对于其他子指标相对应的制度差异感受不是太明显。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国际化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东道国法律法规的遵守,成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与东道国最鲜明的互动。从对本书选取的样本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进入模式决策主要受到东道国法律制度因素的影响。此结论同样适用于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企业。(www.daowen.com)

(2)规范制度距离与进入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但是通过看回归结果发现系数为正。这是因为本书对规范制度的测量体现的是企业本身在运营过程中处于不同经营环境下所面临的阻碍,以及不同环境中一般企业行为的标准。在这种测量方法中,国家之间的规范制度的差异难以被跨国企业迅速捕捉到,因此在跨国企业进入模式决策时的影响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同样,本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规范制度距离子指标,包括企业运行制度距离与企业管理制度距离与跨国企业海外股权进入模式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检验,发现两个子指标与股权进入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认知制度距离越大,企业越会倾向于选择全资形式建立子公司,因为认知维度主要强调被人们所理解和认可。在制度水平较高的东道国进行经营时,认知制度距离的增大,会更容易增加保持企业内部母子公司之间一致性的障碍,同时会使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增多,为了规避以上问题,跨国公司更加倾向于选择建立全资子公司。

(4)东道国对外资开放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到此国家进行投资的进入壁垒越低,进入该国家的海外企业的数量越多。然而,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企业而言,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海外国家的制度熟悉程度比较低,因而所要面临的风险将更大。所以,在进入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时,为了降低风险,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反而会选择合资方式成立子公司。区别于管制制度,规范制度与认知制度相对而言比较难以快速掌握,当企业进入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时,所有进入该国的企业对管制制度的掌握难度差异不大,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企业并不存在竞争劣势。而且相对于进入外资开放程度不高的国家,像中国一样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在进入外资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时,由于进入东道国壁垒比较低,外来企业的数量较多,迫使政府增强对当地企业的隐性监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当地企业的投机行为,因此对外资开放程度可以减弱规范制度距离和认知制度距离与股权进入模式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样也减弱了法律制度距离与股权进入模式之间的关系。

东道国对外来游客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东道国与母国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企业的文化认知差异,从而减少企业对母子公司沟通方面的顾虑,即使母公司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由于文化交流程度的提高,双方之间的沟通会更容易一些。而且东道国对外国游客的开放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程度,通过分析得出,东道国对外国游客的开放程度对认知制度距离与股权进入模式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即东道国对外国游客的开放程度可以有效降低由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认知差异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阻碍。

(三)制度顺差背景下管制、规范、认知制度与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股权控制关系

通过对制度顺差背景下,管制制度、规范制度、认知制度距离、东道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以及东道国对外来游客的开放程度与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股权设置的关系分析,本书研究发现:

(1)当存在制度顺差时,即东道国制度水平较低,意味着东道国制度比较落后、信息不透明,甚至东道国的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