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退休后,随着生活范围从社会转为家庭,其生活重心亦从工作转为休闲、养老,接触的人从以同事为主转为以家人、社区居民为主,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改变[4]。
(一)老年人心理特征
1.孤独感和空虚感上升
随着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与子女及身边亲友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独居老人比例上升,使得无所事事的老年人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比较单一枯燥的住宅形式和单调的养老护理机构活动,无法承载老年人的精神寄托。老年人希望通过与邻里、社区及与其他老年人交往获得精神满足的趋向有所增强。
2.失落感和自卑感上升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实际上是一次与社会剥离的过程,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的生活方式由原来的工作变成了休息,活动范围也从原来的单位变成了家庭,老年人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由原来的“不可缺少”变成现在的“无足轻重”,心理上极易产生“老而无用”的消极情绪,失落和自卑的心态显著上升。
3.安全感下降
伴随生理机能的退化,衰老感还会导致老年人情绪比较容易受到波动,主要表现为对于居住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较为敏感,心理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弱,害怕得病,害怕适应新环境而不愿意出门,不愿与人接触等。
(二)基于心理特征的居住需求(www.daowen.com)
从上述老年人心理特征变化可以判断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安全感,可以通过强化无障碍设计、安装防火防盗和报警设备、选择暖色调建筑材料等手段,以及在居住设施附近配置医疗和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具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二是提升归属感,可以通过在室内外设计方便家庭聚会、与外界交流的空间,有利于老年人融入家庭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这种在群体和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心理感受即为归属感。
三是提升邻里感,社区里的道路、广场、绿地和住宅楼之间的公共走廊等,是老年人理想的活动场所,更是重要的交往空间,通过设计可以创造邻里交流的机会,促进邻里互助环境的形成。
四是提升舒适感,包括室内良好的朝向关系、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居室尺度,保证阳光充足、安静无噪声、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室外要有丰富的庭院绿化景观、便利的交往空间和医疗及服务等。
五是提升私密感,综合考虑老年人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要有适当的声音和视线联系,以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帮助和照顾,同时,也要考虑老年人对私密性的需求,尤其卧室是最私密、最具隐私的场所,应该尽量远离喧闹的起居室、门厅等空间,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氛围。
综合上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特点,具体包含如下几类日常活动:与家居生活有关的活动、与休闲娱乐有关的活动、与健康养生有关的运动、与社会工作有关的活动等。各类日常活动总体上还呈现出长期性与规律性、私密性与集聚性、共性与个性等特点,需要居住设施在各个环节适应老年人的行为特征[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