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宏观因素、家庭中观因素、老年人微观因素这三个层次。
(一)人口宏观因素
人口宏观因素主要指人口年龄结构因素(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养老服务对象即老年人口的规模变化及增长速度。
1.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和生育水平的快速下降,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达到了0.8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19],是较早进入老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随着20世纪5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老年阶段,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如表16-6所示,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高达2.41亿,比2010年增加了0.63亿,年均增长5.18%,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同期总人口0.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7.3%,比2010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达到了1.58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0.39亿,年均增长4.13%,增长速度也快于同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1.4%,比2010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
表16-6 201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中国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33年突破4亿。到2053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达到34.9%。老龄化持续发展,将成为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
2.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发展更明显
如表16-7所示,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76.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98万人,10年期间增长率48.2%,增长速度快于同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2%的增长速度;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由15.3%上升到17.6%,10年期间上升了2.3个百分点,也快于人口老龄化1.9个百分点的上升速度。
表16-7 主要年份中国人口高龄化变化
资料来源:2000年、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中国1%抽样普查数据。
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15)[20]预测,2050年80岁及以上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1.08亿,是2010年的5倍多,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高龄老年人口的总和,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总量的1/4;高龄老年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比例将达到22.3%,比2010年上升4.7个百分点。
3.乡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显著
一方面,乡村老年人口规模比城镇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0.59亿人,占总人口的68.2%,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到0.6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仍超过了一半(56.9%)。另一方面,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且两者差距呈扩大的趋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5%,比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1.1个百分点,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上升到10.1%,与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差距扩大到2.3个百分点(见表16-8)。
表16-8 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对比
资料来源: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造成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由2000年1.21亿人增加到2017年的2.44亿人,这些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并且主要从乡村流向城镇,因而留在乡村的主要是老年人。
(二)家庭中观因素
家庭中观因素主要指家庭结构因素,主要影响家庭照料资源多少。我国家庭结构变化趋势是少子化、小型化和空巢化。
1.家庭结构少子化
独生子女老人增多。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代独生子女目前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其父母已经陆续进入老年期,家庭代际结构不断向“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转变,一对夫妻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照顾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忙于工作而无法照料父母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
2.家庭结构小型化
表现之一是户规模趋于减小。我国户规模由2010年的3.44人减少到2016年的3.11人(见图16-2)。表现之二是一代户趋于上升。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二代户比例不断下降,由2005年的52.8%下降到2015年的46%,而一户的比例趋于上升,由2005年的29.3%上升到2015年的33.8%(见表16-9)。
图16-2 2000年以来我国户规模变化
资料来源:各年份《中国人口和劳动统计年鉴》。(www.daowen.com)
表16-9 主要年份我国家庭户类型变化 单位:%
资料来源:2006年、2011年、2016年《中国人口和劳动统计年鉴》。
3.家庭结构空巢化
(1)空巢老人比例高且上升速度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空巢户(夫妻核心户和单人户)比例都趋于上升,其中: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空巢户比例由1990年的26.2%上升到2000年的38.4%,
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46.4%;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空巢户比例由1990年的26.3%上升到2000年的31%,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39.1%。与乡村老年人相比,城市空巢老人比例高,且上升速度快(表16-10)。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21],2015年我国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妇户、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3%,也就是超过一半的老年人为空巢老人。
表16-10 我国主要年份城乡空巢老年人比例变化 单位:%
资料来源: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预测,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空巢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空巢老年人对社会化服务需求迫切。
(三)老年人微观因素
老年人微观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自理能力、收入水平等,这些因素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的数量、质量和层次。
1.文化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的文化水平也不断上升。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2],我国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2015年在我国老年人口的文化构成中,未上过学者占29.6%,比2000年下降了23.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者、初中高中文化程度者分别占25.8%、41.5%,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7.8个、14.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比200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一般说来,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越容易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同时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越高。
2.自理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的加深,因自然衰老患有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比例增加,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增加。据统计,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的19.0%。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63万人左右,占老年人口的18.3%[23]。
由表16-1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上海老年人部分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上升。高龄老人的照料护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护理和康复服务需求急剧增长。
表16-11 2013年分年龄组上海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2013年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等四家单位联合进行的2768个样本的《上海市老年人口问卷调查》数据。
3.收入水平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分为保障性收入和非保障性收入。保障性收入包括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非保障性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等收入。
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4],2014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16538元和5970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9%,农村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1%,农村老年人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老年人。
我国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上升。2010年我国老年人收入构成中,保障性收入占28%,比2005年上升了4.6个百分点,非保障性收入占72%,比2005年下降了相应的百分点(图16-3)。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5],2014年城镇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为79.4%,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的比例为20.6%。2014年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为36.0%,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的比例为64.0%。与2000年相比,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提高21.7个百分点。
图16-3 2005年、2010年我国老年人生活来源变化
资料来源:2005年全国小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响了养老服务的需求数量、质量和层次。我国老年人收入越高,支付养老服务的能力越强,同时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要求也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