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城市化的历程及阶段

日本城市化的历程及阶段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这一阶段,几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标志着日本已进入城市化国家行列。战后重建激活了日本经济,再次引发大量日本国民移居城市以寻求工作,城市人口开始恢复性上升。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前往城市区域的移民也大幅度地增加。在这一阶段,日本城市人口达到饱和状态,并在大都市区域外的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口城市化。这表明日本已进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阶段。

日本城市化的历程及阶段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千米。日本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国土面积约67%是森林,农地(耕地、园地、牧草地等)仅占13%,由于地理地貌的关系,森林很难转化为城市用地和农业用地,而城市用地大多是从农地转换而来的。在人均国土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美国差不多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同时付出了较小的用地代价。[1]

日本是典型的国土面积狭小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处理城市和乡村、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经验,其城市化道路也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日本的城市化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the Meiji Period,1868—1912年),并且与工业化相伴而平行发展。明治维新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工业发展急剧膨胀,从19世纪后期纺织工业的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地带,同时带来了人口向这些地区的聚集,城市化迅速发展(见表4-1、图4-1)。

表4-1 日本历年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200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56.

(www.daowen.com)

图4-1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

资料来源:同表4-1。

表4-1和图4-1显示日本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相类似的“S”形曲线,且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日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特征,可将整个日本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年)。在这一阶段,日本着手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开始向西方国家看齐,进行工业化发展和扩张。至1900年,轻工业部门(如纺织业)迅速发展,其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近85%。从20世纪开始,重工业,如钢铁工业,开始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产值增长了3倍,并快速完成了工业资本积累。至此,日本工业的产出水平开始超过农业。日本工业的持续增长导致对工人需求的增加。在1920—1930年,超过半数的日本就业者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有近1/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30—1945年)。经过这一阶段,几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标志着日本已进入城市化国家行列。这一时期,日本的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业,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开始成长起来,船舶制造业等重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化学工业电机工业也保持持续增长的局面。工业的持续增长使日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至194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达38%。第二次世界大战遏制了日本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大量人口从城市逃亡至农村以躲避轰炸。到1945年底,城市人口出现明显的下降。战后重建激活了日本经济,再次引发大量日本国民移居城市以寻求工作,城市人口开始恢复性上升。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1945—1970年)。战后,日本政府及美军当局开始实施重建日本及恢复经济的计划,至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稳定增长,工业产量上升,市场商品逐渐充裕。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已实现翻三番。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前往城市区域的移民也大幅度地增加。在移民高峰时期的1960—1964年间,超过300万人口从农村、集镇和小城市进入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区。至197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70%,这标志着日本已成为城市人口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之一。

第四阶段: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1970年以后)。在这一阶段,日本城市人口达到饱和状态,并在大都市区域外的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口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向城市的移民总量迅速下降,大都市人口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一些人群开始从他们定居的大都市中迁出,搬迁至一些地方性的中心城市,还有的开始迁至小城市(镇),致使一些小城市(镇)出现人口上升的现象。而大阪、名古屋等大都市区在这一时期一直处于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东京则在1993年出现首次人口负增长。这表明日本已进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