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相比,美国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谐发展、同步增长。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市场竞争是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完成城市化进程。美国东北部城市化与中西部、西部城市化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相比,美国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谐发展、同步增长。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关联性。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贸易,城市周围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19世纪初,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制造业;至20世纪中期,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到200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已占总就业人口的74.5%。可见,与英国的城市化一样,美国的城市化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与英国城市化最大的差异是,美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满足了城市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是美国城市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便没有美国的城市化[5]

第二,以市场和经济一体化为导向的城市化。市场竞争是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美国经济的重要经验是市场经济为导向。无论是交通网形成的“运河时代”、“汽船时代”、“铁路时代”,还是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无论是东北部的早期城镇发展时期,还是中西部城市的兴起及跳跃性发展时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法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经过激烈生存竞争而得以立足的城市,其生命力更强,而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各种优势的城市则变得无足轻重。竞争还使得美国东西部之间的市场逐渐一体化,逐步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强化了全国各地区间、各城市间的联系,形成国内经济专业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

第三,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的城市化道路[6]。1920年,美国有51.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至此,美国已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如果说到1920年美国已基本实现城市化,那么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开始进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美国大都市区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区域不断扩大,而中心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向郊区迁移,大型的大都市区发展尤为迅速。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0年至1940年,在这个时期,大都市区的规模和数量普遍增长。1920年,美国有58个大都市区,其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33.9%,1940年,大都市区增加到140个,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7.6%,即接近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第二个时期为1941年至1990年,主要表现为大型大都市区的优先增长。在这50年中,大都市区数量增加到268个,其人口达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9.6%。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发展更加迅速,其数量由11个增加到40个,人口由3490万增加1.329亿,占当时大都市区总人口的比例达68%,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5%上升到53.4%[7]。(www.daowen.com)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带(Megolopolis)。大都市连绵带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大都市区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美国的大都市连绵带主要有:(1)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连绵带,即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德、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维明尔顿等城市将这些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大西洋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近20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巨大城市带,拥有20%左右的美国人口。(2)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连绵带,即分布于中部东北地区的大都市连绵带,它东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托利多、克利夫兰、底特律等大中城市。该连绵带与东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连绵带相连呈“丁”字形格局,北部与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大都市集聚区相邻。(3)圣迭戈—旧金山大都市连绵带,位于西南部太平洋沿岸的美国第三个大都市连绵带,南起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向北经洛杉矶、圣巴巴拉、圣何塞到旧金山海湾地区和萨克拉门托。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两大都市连绵带集中了20多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构成一个特大工业化区域,被称为制造业带。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8]。此外,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地区,以特大城市休斯敦为主体的大都市连绵带也在形成之中。大都市区化体现了大都市区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体现了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整体特征,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只不过它首先发生于美国,成为20世纪以来美国城市化的一个主要特点。

第四,东、西部有着明显差异的城市化。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完成城市化进程。美国城市化首先开始于美国东北部(原来英国的殖民地),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向西部推进,扩展到全国。美国东北部城市化与中西部、西部城市化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东北部沿着英国传统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经历了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再到工业的常规发展道路,城市化起步较早。而西部、中西部城市多是“速成型”城市,走的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先采矿或先修路,然后建立城市的道路。这些城市在竞争中极易衰落下去,城市淘汰率高。但是,存留下来的城市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城市化在19世纪开始时,仅集中于东北部海岸,西部、中西部或者还不属于美国版图,或者尚未开发。内战之后,尤其是19世纪80年代掀起的移民高潮,国内农村人口与国外移民纷纷涌向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中西部与西部,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美国东、西部城市化道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与中西部的城市化并不是同步进行的,而是有一个自东而西梯度推移的过程;(2)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在发展的背景条件、环境条件及政策条件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有着明显不同。就城市化背景而言,美国西部城市化正值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时期,它以东部地区强大的工业化实力为依托,加上后来联邦政府投入巨资的直接扶持,因而起点高、速度快,带有跳跃性的特征。这与美国东部先行农业垦殖,而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循序渐进的城市化道路是截然不同的。在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美国西部城市化道路也显示出其不同于东部的特点。美国西部矿藏丰富,矿产的开发开启了西部城市化的大门。始于1848年的淘金热使加州境内和太平洋山脉地区的一些不毛之地繁荣起来,出现了萨克拉门托、斯托克顿、奥克兰等城镇,一些为矿区服务的综合性城镇也应运而生,这些城镇主要有旧金山、丹佛、波特兰、洛杉矶、普布韦洛等。在政策方面,美国国会1862年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美国开始了横贯大陆的铁路建设时代。随着铁路的铺设和延伸,原有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像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样的地区中心城市。此外,铁路网络遍布西部各州,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批沿五大铁路线建立的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给予许多优惠的土地政策,如1862年的《宅地法》和《太平洋铁路法案》及1877年的《荒地法》。这些土地法案实施之后,政府出售大块土地给民众,以吸纳商人和公司的资金开发西部,加上土地投机者的操纵,在西部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市镇,像匹兹堡、辛辛那提、路易斯维尔、马里塔、克利夫兰等诸多中西部城市,都是以土地投机为契机而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部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东北部的城市化道路[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