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的基本概念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用“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来解读土地的重要性。马克思在论述土地时也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41]是“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42]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土地关系的发展史。
人们对土地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发展的。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有关土地的学说。[43]
“资源价值说”。该学说将土地概念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所拥有的地球表面的自然及人造资源的总和”。[44]它包括地表所有的自然资源与附着于地表的全部人为投资的实物资本品两个部分。狭义的土地是指“一种自然的、未经改变的资源的生产力”。[45]它包括地表(地面、地表水、冰雪等)、地表自然附着物(原始森林、草原及野生动植物等)、地下矿物(地表下的矿产资源等)、与地表相关的自然现象(地表所能接收的太阳、降雨、气温及风等大气资源)。
“几何分析说”。该理论依据几何学原理提出了“平面土地观”与“立体土地观”。[46]“平面土地观”即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区域,包括它的低洼部分为水淹没的湖泊、江河、滩涂等水域,是一个具有二维性的平面客体。“立体土地观”即土地是指一个垂直剖面的地上层、地下层与地皮层,包括地貌、土壤、植物的全部,以及直接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是一个具有三维的立体客体。
“系统综合说”。该理论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将土地定义为“地球表面一定幅度的四维空间及其中的自然物、经济物、社会物、时间物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的综合体”。[47]它既包括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动物、植物等自然物要素,又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各种物质的作用结果和影响。(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土地定义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附属物。这个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自然资源而言的。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绝大多数土地资源经过了人类长期开发、改造与使用,投入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并形成了各类成果。可见,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合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了。土地具有构成的整体性、存在的恒久性、数量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性能的差异性、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等基本属性;具有承载万物、资源供给、养育人类的功能。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作为物体的经济土地是以土地资源的面貌出现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经济土地涉及的面较广,包括土地财产、土地资产、土地资本等。
不过,无论怎样界定土地,土地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土地就是研究在土地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如土地利用、土地制度安排、土地权利与价值分配等。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土地进行一定的分类,以便于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的研究。在某一确定的区域内,按土地的位置,可以将土地划分为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按土地的用途,可以划分为农用土地、工(业)用土地和其他产业用(土)地;按土地归属,可以分为私人土地、集体土地、国家土地等;按地貌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等。[48]
2.农地的基本概念
农地是农村土地和农业土地的简称。农村土地主要包括农村范围的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地表或地皮,它侧重于强调农村土地本身的资源性质或生产要素的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条指出,“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一个国家的土地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都市土地和乡村土地两大块,乡村土地不能等同于农村土地,它是指城市建成区及独立工矿企业以外分布在农村地区所有土地的总称。从产权关系来看既包括全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又包括部分国有土地;从使用形式、性质及类别差异来看,既包括农业用地,又包括非农业用地;既包括耕地,也包括林地、草地、水域;既包括已利用土地,还包括未利用的土地。[49]本书所研究的农地,是指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