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国际比较研究》研究方法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国际比较研究》研究方法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证分析是贯穿于全部研究过程的基本方法之一。本书主要研究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中国三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本章主要研究城市化的内涵及衡量、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等有关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以及农地制度与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为第二章至第八章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美国土地保护政策在调控手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方向。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国际比较研究》研究方法

本书以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以典型国家的农地制度变迁为主线,以探寻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规律及城市化与农地制度互动发展规律为目的,借鉴制度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英国、美国、日本发达国家及巴西、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实证分析是贯穿于全部研究过程的基本方法之一。因为比较研究世界上典型国家几百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我们既不可能去亲身经历,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做实验,而只能靠搜集、整理现存的历史资料,并进行实证分析。比较研究法是贯穿于全部研究过程的另一个基本方法。由于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各具特色,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更是纷繁复杂、千差万别,只有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把握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农地制度变迁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也才能把握不同国家农地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即不同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这将有助于我们吸取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为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助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顺利完成的现代农地制度服务。

本书主要研究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中国三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笔者之所以选择上述六个典型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其他国家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发达国家,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也十分值得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日本是目前亚洲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之一,而且其人多地少的国情与中国相似,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第二,英国、美国、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也是当代工业化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种类型的主要代表:美国代表第一类,这类国家“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路径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机械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生物技术,最后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代表第二类,这类国家“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其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路径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机械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英国代表第三类,介于前两者之间,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双重提高。[2]所以研究这三个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巴西、印度、中国都是人口超过2亿的发展中大国,有着相近的历史背景,面临着相仿的国际环境,比较研究这三个发展中大国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顺利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第四,巴西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而印度是城市化发展十分缓慢的发展中国家,但巴西和印度都是城市“贫民窟化”的典型代表,其根源基本相同,那就是长期不变的土地的高度集中。所以研究巴西与印度城市化进程与农地制度变迁之间的演进关系,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本书除导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系统阐述城市化与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研究城市化的内涵及衡量、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等有关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以及农地制度与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为第二章至第八章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研究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本章首先简要阐述了英国城市化概况及其特点,并分析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所具有的原创性意义。然后论述英国城市化起步前的农地制度形态,分析英国封建领地制经济的形成以及16世纪前英国私有产权不完全的土地制度。接着深入研究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典型形态——圈地运动,包括早期圈地运动和晚期圈地运动。尽管中外学者对圈地运动的后果及历史作用有不同看法,但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与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圈地运动引起的农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也为工业化创造出了必要的劳动力供给,而且圈地运动引起的农业革命为英国城市工业经济的起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可以这样说,如果仅有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没有圈地运动这一农地制度变迁,英国就不会成为近代工业化的故乡和城市化的先驱。本章最后研究英国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和高度发达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重点阐述英国现代农地制度的演变、英国城市化与农地保护以及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发展权制度。

第三章研究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首先简述美国城市化概况及其特点,然后分析美国土地制度的渊源及早期农地制度的演变,接着论述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美国城市化与农地制度变迁之间关系的演变,总体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起步及加速阶段与农地出售或赠与制度、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与农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与农地制度市场调控,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化起步及加速阶段,由于美国国土面积急剧扩大,同时也为了开发新增加的国土,美国土地制度变迁更多地表现为分配性质,即如何和向谁出售或者赠与联邦土地。在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与之相对应,美国的农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投机和私有化反过来加速了美国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形成,使无计划开垦土地、开发资源成为可能,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鉴于此,美国土地制度变迁就由分配性质转向土地保护。在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人口增长与郊区化趋势加剧,导致大面积农地转为城市和其他建设用地,引发了反对城市过度扩张和保护基本农田的运动。同时,美国土地保护政策在调控手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方向。20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上,仿照英国的做法,设置土地发展权,建立了土地发展权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因此可以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地制度变迁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研究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本章首先研究日本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然后研究日本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包括石高分封制和寄生地主制等农地制度的形成,接着研究日本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重点研究日本战后以确定私有产权、落实“耕者有其田”为主旨的两次农地改革和日本当代农地制度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最后研究日本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包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以促进土地所有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为主旨的农地制度改革和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保护制度。研究发现,日本农地制度变迁与工业化、城市化基本上实现了协调发展。在城市化起步阶段,农民占日本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基本处于无地状态,为支持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日本明治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满足了部分农民的土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并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对农地制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租佃制为主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大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此,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改革措施来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的关系。一方面,日本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以确定私有产权,落实“耕者有其田”为主旨的农地改革,旨在扶植自耕农、保护佃农、抑制地主权利,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农地的所有、利用、开发、交易、转用、管制、规划与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规范对象明确、规范条款翔实、可操作性强的日本当代农地制度,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业用地被大量占用,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同时,离农人口剧增,农业生产者高龄化,农地抛荒现象严重。为此,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大量政策、法规以及采取有关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与经营制度。

第五章研究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首先简要论述巴西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然后研究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重点研究巴西土地制度的演进和特点以及巴西土地制度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最后研究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改革。研究发现,巴西农地制度没有随着其城市化进程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土地高度集中的大地产制是造成巴西过度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巴西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工业化、城市化能否健康发展与农地制度密切相关,所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的聚集相协调。(www.daowen.com)

第六章研究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本章首先简要阐述印度的城市化及其特点,然后研究印度城市化起步前的农地制度变迁,包括古代印度的土地制度、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农地制度变迁,接着研究印度独立以来的农地制度变迁,重点研究印度独立以来的农地制度改革及其成效。研究发现,印度未能解决好农地制度变迁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发展关系。印度独立后不久,也曾着手筹划农地制度改革,试图实现耕者有其田,但印度土改走的却是一条在不触动既有的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改良道路,结果是国家和农村的少数地主、富农得益,而广大贫苦农民并没有得到好处,大量无地农民只得流入城市,形成城市贫民窟。

第七章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首先研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然后研究中国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地制度变迁,最后研究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包括家庭承包制的萌芽与起步、家庭承包制的确立、家庭承包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研究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关系的演进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化缓慢发展与农地农民所有制的建立。在这一阶段,中国基本实现了农地制度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的曲折城市化进程与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在这一阶段,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制度安排不仅没有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反而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建立及完善。在这一阶段,农地家庭承包制的确立与完善使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变迁的协调发展,但中国现行农地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制约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通过改革与创新农地制度来克服这些制度缺陷。

第八章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国际差异。首先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国际经验。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制度变迁都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城市化起步阶段,农地制度变迁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追求农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农地制度变迁朝着促进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方向演进,追求农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基本实现阶段,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目标转向建立农地保护制度,追求农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次比较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圈地浪潮与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圈地运动”。再次比较分析中日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异同。最后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中国与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异同。

本书的创新之处表现在:(1)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国家选择农地制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及判断一种农地制度好坏的主要标准。(2)将农地制度变迁置入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展开研究,探寻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3)将城市化与农地制度变迁互动发展关系置于国际比较研究视野,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异同。(4)对典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阶段性规律,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农地制度变迁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5)对典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变迁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发展中国家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变革方向,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农地制度变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借鉴。

【注释】

[1]单胜道,陈强,尤建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17.

[2]张士云,等.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