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循化拉面到北京清真食府,撒拉花儿的故事

从循化拉面到北京清真食府,撒拉花儿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年后,由于铺面拆迁,他搬去了广安门北线阁,门店变得更大了,他随后给餐厅取名“撒拉花儿”食府。一些从循化到北京的老乡找到他,他就把乡亲们留在店里打工,教他们手艺。2000年后,在循化外出的创业者中,很多都瞄准了拉面生意。同时,他从北京安排了总厨去协助研究产品,形成产品的标准。

如今的马忠华,在北京坐拥3000平米的门店。他所经营的清真食府“撒拉花儿”,既脱胎于循化拉面经济,也脱胎于循化人整体敢闯敢拼敢干的精神品格

从品类单一的拉面,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连锁餐饮品牌,这个创业故事为循化大众创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998年盛夏,循化县上白庄村一个撒拉族少年决定出走。马忠华那年18岁,高中没读毕业,怀揣50元钱准备去北京碰碰运气。和许多早先出去闯荡的循化人一样,他找到了一家老乡经营的餐厅,开始了打工生涯。最开始是洗碗,后来老板看他人很机灵,就让他转岗做了服务员。一年后,马忠华进入了后厨,学起拉面、烤肉、炒菜等技术活儿。

掌握了手艺的马忠华终于在思来想去后,与1999年底在北京永定门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餐厅,当上了老板。那时,这个小餐厅只有28平方米,共计5张桌子。四年后,由于铺面拆迁,他搬去了广安门北线阁,门店变得更大了,他随后给餐厅取名“撒拉花儿”食府。生意陆续做大,他先后在北京张罗起五个门店,主营来自西北的撒拉族民族菜肴,包间多以青海风景名胜命名。

一些从循化到北京的老乡找到他,他就把乡亲们留在店里打工,教他们手艺。正如自己发迹的轨迹一样,马忠华乐于帮助循化同乡选址、借钱开店。十几年间,在他的协助下,循化外出创业人员开设了110多家餐饮店

2000年后,在循化外出的创业者中,很多都瞄准了拉面生意。马忠华看到了这门生意的发展轨迹:“最早为了解决温饱,谁家的量越大,顾客就越多。后来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了,同时也挑谁家的装修好。到了现在,人们开始关注体验,考虑的是口感、服务、营养价值。”(www.daowen.com)

受眼界局限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循化走出的拉面人不愿意去汉餐厅、西餐厅学习,闭门造车的现象,在马忠华看来是一种制约,“这一点上,我们现在的政府非常给力。前段时间,青海海东市刚在上海财经大学组织了一次拉面企业的培训,学习的不仅是餐饮专业技能,还包括怎么做资本运作、打造美食文化等等,五天的学习收获特别大。”

不去纠结一碗拉面卖八块还是九块,不必非得让夫妻店变成标准化、连锁化模式。凭借经验,马忠华认为,重点在于如何提高盈利模式、经营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

为了通过实验探索可行性,他曾与两位循化老乡在上海合作孵化了一个叫“面庄子”的拉面品牌,将60平方米的小店变成了一个时尚的快餐拉面店。这家店仍然是夫妻搭档,马忠华知道合作伙伴不识字,然后引入点菜系统和电脑结算去解决问题。同时,他从北京安排了总厨去协助研究产品,形成产品的标准。一年下来,这家店的营业额从单天2000到3000元,提高到5000至9000元。

如今,马忠华尤为在意拉面从业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他认为光是知道如何使用支付宝、微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了。接下来,运营怎么做?竞价排名怎么做?满减活动如何去核算?他寄希望于作为循化“拉面二代”“拉面三代”的大学毕业生,用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撑起这个产业的下一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