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粮食生产布局的山川互补战略

粮食生产布局的山川互补战略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才能使粮食生产布局调整“山川互补”战略的实施落到实处。

粮食生产布局的山川互补战略

今后一段时期,宁夏粮食生产的山川布局调整战略,应认真落实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粮食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引黄灌区优质稻麦、中部干旱带籽粒玉米、南部山区马铃薯杂粮等区域特点明显的优势产区。

1.山川粮食生产布局演变历史、原因及效果

总体上说,近年来,宁夏粮食生产重心由引黄灌区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有所转移。原因主要是引黄灌区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农作物种植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转移,随着扬黄灌区的建设、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种粮适宜性和粮食单产提高,使宁夏粮食布局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有所转移。

从产量上说,2005~2015年10年间,宁夏全区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增加了74.7万吨,增长25.5%。其中,水稻总产保持基本稳定;小麦总产下降了39.56万吨,其中主要是引黄灌区减产,贡献率达-92%;玉米总产增加了105.86万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的贡献率分别为50.9%、26.3%和22.7%;薯类总产增加了9.67万吨,其中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的贡献率分别为58%和42%;豆类减产了1.15万吨,其中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的贡献率分别为-51.6%和-51.9%。

上述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效果:由于是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原则进行调整,多年调整的结果是粮食总产得到了很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虽然在下降,但如果不进行调整,效益会更糟。这使得宁夏粮食生产得以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也支撑了宁夏大农业的发展。但同时,种植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小麦生产无法满足宁夏本区消费需求;二是小麦、水稻生产不能为本区加工企业提供足够数量和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三是玉米在全国范围内的库存过剩背景下,出现价格下滑,比较效益有所下降。(www.daowen.com)

2.未来的调整战略

今后若干年,宁夏粮食生产山川布局的调整应遵循“山川互补”的战略:即在不触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底线的条件下,仍然遵循比较优势、比较效益原则和市场供需平衡原则,更好地发挥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各自的相对优势。首先,引黄灌区除稳定水稻外,重点是恢复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春小麦;其次是继续发挥玉米的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但在小麦与玉米发生争地时,优先考虑恢复小麦,玉米可以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转移;第三,引黄灌区应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挥瓜菜、枸杞果树等作物的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种植业质量和效益做出贡献。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应进一步压缩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很差的冬小麦种植,增加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而又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的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草畜产业,为川区提供更多的牛羊肉产品,而自身口粮的缺口可依靠川区来提供,形成“山川互补”的局面。

3.战略措施

要实现玉米和草畜产业进一步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转移,除了充分利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广阔的耕地、草场资源外,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其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目前,引黄灌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山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低,要挖掘宁夏粮食生产的潜力,就必须提高宁夏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要针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农业生产者自身素质较低、获得农业信息途径不畅、新技术推广遇到重重困难、技术推广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来提高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更好地发挥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使粮食生产布局调整“山川互补”战略的实施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