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迅速崛起的世界级大港背后,必定有一群为之弹精竭虑、忘我奉献的人。他们不一定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他们也许会出现在吊机上、出现在传送带旁,但正是因为这些平凡的人经年累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让宁波港口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效率。
近年来,以“建成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打造我国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中心”为目标,宁波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攻艰克难、争创一流,在港口生产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也取得了卓越成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宁波港力推“文化强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序推进。而其精心打造的具有港口行业特色、宁波港个性的企业文化,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每年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例”、“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到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职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爱岗敬业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宁波港以“星级”文明窗口、文明厂队(部室)评比为主要载体,点面结合、分层推进,创新举措、创优服务,共涌现了22个“星级”文明窗口,成为闪耀在基层的文明之星。
宁波港还大力培育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和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先后涌现出20多名全国、省部级、市级劳动模范和各类先进标兵,并在港口主要工种中以职工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
张锁珍 神奇的中国领航
张锁珍1968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即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1971年开始在宁波港从事引航工作,1995年张锁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79年,宁波港宣布对外开放后,张锁珍引航进港了第一艘外轮;30年过去了,他引航的船舶越变越大,船只数量不断增加,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是见证了宁波港发展的人。
1979年9月26日,日本“湖山丸”号到达宁波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来宁波的外籍船,担任这艘船的引航员就是张锁珍。
船只在进出一个港口时,是船舶航行中风险最大的一段航程,而远洋船长根本无法熟记和适应每个港口的气象、水文、地形与作业习惯,需要在船只停泊区域等候,等待当地的引航员指挥进出港口、靠离作业。
“湖山丸”号是下午4点抵达宁波港的。当时镇海高潮已过,水位不够深,海面上正刮着八级风。在引航过程中,引航员最为头疼的就是气象问题,尤其忌惮大雾和疾风暴雨的天气。
张锁珍看着远处的洋面,对自己说,这是港口开放后迎接的第一艘外国船,一定要引航成功。
高级引航员张锁珍(摄影:王川)
张锁珍乘引航小艇赶赴“湖山丸”号,当时没有对讲机、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就站在船头,用手势告诉日本船只赶快“起锚”。
于是,两艘船,一大一小,渐渐靠近。
宁波港当时江面有两三百米宽,但实际真正能航行的也就60米航道,只有多年的引航经验才能确保航船不搁浅。
“当时太想完成任务了,是有点冒险。还是经验不老到。要是换成现在,当时的情况早就处理得得心应手了。”回忆起那次引航工作,张锁珍心有余悸地说。
对于宁波港的变化,张锁珍用引航员的纪录来展现:1979年前,在宁波港口停靠的3000吨级船算是大船了,基本为国内船只;1995年停靠港口的轮船“大凤凰”轮则有30万吨级,进港的船只外轮已占相当数量;2008年,巨轮“泰欧”轮为44万吨级,此时进港的船只中外轮占了九成,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港口业界,“宁波港速度”是个奇迹,也是个专有名词,象征了港口发展速度的最高标准。
1988年,张锁珍成为引航站副站长,后来成为站长,到现在大家都叫他“老站长”。如今,宁波港许多引航员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1995年张锁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宁波引航站有一个专业统计:2007年引航为23562艘次,平均每天65艘次。2008年前3个月,达到了6083艘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名列国内前3位。
这些船只中,最大的一艘巨轮是来自比利时的44万吨级的“泰欧”轮。张锁珍自豪地说:“引航员是我的徒弟。”
而令张锁珍终生难忘的就是和温家宝总理共彼的时刻。2008年“五一”,温家宝总理来宁波与工人们共度劳动节,张锁珍就是工人们中的一员。张锁珍激动地说:“从没想过,我还有机会和总理一起面对面地在职工食堂就餐。”
就餐时,张锁珍的制服引起了总理的兴趣,当总理得知他是一名引航员时,便让张锁珍介绍引航工作。介绍完后,张锁珍还向总理汇报,他进港40年了,引领的船舶越变越大。总理动情地说:“你可以说是宁波港发展的见证人。”
30年的变迁,宁波港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地方小港一跃成为亿吨级的世界大港。作为见证人张锁珍极其热爱自己的工作,虽已退休三年,他仍不舍就此别过,还在发挥余热。
他被宁波港集团返聘为指导(高级)引航员,继续为“宁波-舟山”港走向更辉煌的明天而挥洒着汗水。
俞鹤鸣 能工巧匠
在镇海港埠公司机械队内修车间,俞鹤鸣带着技术攻关小组,手握扳手、榔头、螺丝刀,对一批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在短短五年间,使一批港口机械重新焕发了生机,这其中,包括11台牵引车,6台叉车,4台轮胎吊、3台“林德”牌发动机,1部高压油泵调试台……
这些修修补补的活儿,看起来并不起眼,却为企业节约了150余万元经费,而俞鹤鸣也因此被称为修理港口流动机械的能工巧匠。
1999年,俞鹤鸣获得了浙江省“十佳能工巧匠”荣誉称号。2000年五一节前,他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模”称号。这诸多殊荣,凝结着俞鹤鸣潜心钻研技术的心血和无私奉献的汗水。
这些年来,镇海港埠公司机械队很多流动机械已经日趋老化,再加上生产任务繁重,故障率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到了报废或更换的时间,但由于经费等原因,部分机械暂时得不到更新。
针对这一状况,俞鹤鸣向队里提出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老机械进行技改。队里很快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于1995年初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
镇海港埠有限公司退休工人技师俞鹤呜(摄影:王川)
下半年,他们开始对首批叉车进行技改,经过对故障的综合分析,他们发现故障比较集中的部位有两处,即发动机和转身系统。于是,他们开始大量查阅资料,到有同类机械的地方向内行和专家请教。
经过技术部门和领导审批,他们将叉车发动机型号和转向桥结构进行了更换。首批改造的两台叉车投入生产后,效果良好,故障率大大降低,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针对一到高温季节,发动机水箱开锅的这一大难题,俞鹤鸣反复考虑,多方调查,他大胆采用了一种新的柴油机替代原来的型号,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牵引力也比原来提高了。
机械队主要从事杂货装卸作业,杂货品种多,机械性能要求高。如在装卸纸浆作业时,原来一直采用叉车反齿吊拉办法,但装卸质量差、货损率高、劳动强度大、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公司和队里一致认为要改进工具,使用夹包机作业。
现在的夹包机,大约每台需6万多元,而自己研制,虽然费用低,但缺乏经验。考虑到费用问题,俞鹤鸣和他的攻关小组又一次接下重任。
一无图纸,二无样板,俞鹤鸣率领攻关小组自己动手,仅用一周时间,就把图纸拿出来了,随后,他们四处奔走,找零件进行加工,经过40余天苦干,第一台自制的夹包机终于诞生了。它不但提高了装卸质量和安全系数,也减轻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近3倍。(www.daowen.com)
俞鹤鸣在港口流动机械修理的岗位上已经奋斗了30个春秋,长期的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不吃老本,不断用科学知识充实着自己。家里关于内燃机械的各类书籍资料放了满满两大箱,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灯下学习。
随着时间的流逝,俞鹤鸣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长期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及精湛的技术不能随着他一起退休。技术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是生产的根本。多年来,俞鹤鸣一直热情地帮助身边的青年技工,亳无保留地言传身教。
“我要退休了,为港口企业的发展培养后备技术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俞鹤鸣说。
吴长江 油港之魂
在繁忙的东方大港——宁波港,活跃着一支海上原油过驳队伍。这支队伍从1988年成立至今,长期奋斗在港口原油生产的第一线,用勤劳和智慧,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这一集体最高荣誉的宁波港集团原油过驳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吴长江就是这支光荣团队的领头雁。
工作中的吴长江(摄影:王川)
1988年,原宁波港“北仑号”海上石油平台撤销,面对原油中转业务的生产需要,宁波港开始组建专门从事海上原油过驳中转业务的作业小分队。刚过而立之年的吴长江奉命接过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但是,摆在吴长江面前的是这样一付空摊子:没有固定基地,没有完整的设备,队员们又是从各个单位临时抽调过来,缺乏海上原油过驳的技术和经验……
吴长江没有退却。他带领十来名小伙子从零开始闯向了北仑锚地。一方面通过培训、自学、外出学习取经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逐步积累海上原油过驳的知识和经验。
1988年9月,满载7.6万吨原油的利比里亚籍油轮“高尔尼科”号缓缓驶向宁波港,揭开了宁波港海上原油过驳作业崭新的一页。那是过驳队刚组建不久的一天,满载10万吨原油的“海王鱼”轮已经按计划卸空,但油轮的靠球、油管还未拆卸。
当时,据气象预报,傍晚附近海面有7至8级西北风,按规定,这样的天气完全可以不去作业。
吴长江火速召集全体队员研究出一套拆卸的可行性方案,报公司同意后,立刻和大家一起赶到船舷边上。
吴长江系上安全带后一跃到了靠球上,他紧贴着靠球,顶着风浪用扳手使劲拧开上面的螺帽……一干就是6个多小时,直到凌晨船按时离开港区。
有人把原油过驳作业比做是坐在火山口上的行业,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吴长江的“严”和“细”是出了名的。他还和队员们针对海上过驳作业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安全系数低等特点,协助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原油中转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正是吴长江的“严”和“细”,才换来了最挑剔的“老外”对过驳队的赞赏和信任。2000年,“英国进步”号油轮来宁波港卸货,吴长江带领队员准备上船作业,却遭到该轮英国籍船长的阻拦。
理由是在国内某港口卸货时,作业人员带着锅碗瓢盆、煤气灶上船,给他留下了管理不规范、不严格,操作很不安全的印象。
吴长江向船长详细介绍了宁波港原油过驳队的培训情况,并许下诺言:“只要在宁波港,绝不会发生这些情况。”船长将信将疑,才勉强同意。
于是吴长江和队员们在“英国进步”轮船员的严密“监视”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20个小时后,当吴长江顺利完成任务向船长告别时,这个顽固而倔强的英国老头紧紧地抱住了他,竖起大拇指连声说:" OK! OK!宁波港过驳队好样的。”
随着港口的迅猛发展,宁波港的年原油中转量已从当初的十几万吨发展到如今的几千万吨,作业场所也从当初的北仑锚地延伸到了大榭甚至是近百公里外的虾峙门口外锚地,各种超大型油轮更是频频光顾宁波港。
他们将输油管直径从6英寸改为8英寸,使输油速度从2600吨/小时提升到4400吨/小时;他们研制出靠球装卸连环脱钩项目,将装卸时间缩短了一半;他们设计出了方盘式吊架、靠球两头安全转动环等一系列方法,使装拆靠球和油管的时间大大缩短……
1998年年底,30万吨级的超级油轮“别克伯爵”号来宁波港,按国内当时的作业水平,没有十天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吴长江和队员们采用新工艺在短短4天时间里就完成了任务,节约费用达到30多万美金,在宁波港原油过驳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竺士杰 桥吊协奏曲
竺士杰,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桥吊操作队副队长。2007年4月,年仅28岁的他以一套自创的桥吊操作法,从浙江省1000多万名职工中脱颖而出,获得“浙江省十大职工技能状元”金锤奖,成为宁波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职工。
说起“状元郎”自创的这套桥吊操作法,很多老师傅赞不绝口,称其赏心悦目,行云流水。凭借这套手法,竺士杰在宁波市桥吊技术比武中斩获第一名,成为宁波市首席工人,并与同事们一起创造了当时宁波港最高的船时效率!
2002年,竺士杰跨出宁波港技工学校大门进入宁波港工作已整整4年。这4年里,他从一名学生娃成长为优秀的桥吊司机,名字也经常位列公司桥吊司机月度装卸效率“龙虎榜“三甲。
按理说,桥吊水平到了这一步,对于桥吊操作的疑问应是少之又少,但竺士杰心中的疑问却越来越多。
集装箱装卸效率要提高,操作必须稳、准、快。竺士杰发现,老操作法练到一定程度后,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更稳、更准,往往牺牲快,导致效率下降,但一味追求快,“穿针引线”命中率的下降同样导致效率下降。
有没有一种操作法能让集装箱装卸走得更稳、更准、更快?一个大胆的念头从小伙子的心头冒了出来:“现成的路没有,为什么不可以闯出一条新路呢?”
要改进操作法必须先搞懂桥吊的运行原理。在单位,他继续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回到家,就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休息天跑到新华书店,抱回一大堆力学方面的书籍,把房门一关,开始琢磨。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一一列出来,专程跑回母校向老师请教。老师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专门抽出时间向他讲解。
竺士杰
2002年9月的一天,竺士杰下班回到家,躺在床上。他握着手机上面的绳子从口袋里拉出手机,突然发现手机像钟摆一样在眼前晃动,脑海中霎时闪现出了集装箱的运行轨迹。刹那间,原来若隐若现的操作法变得异常清晰:运用钟摆理论,通过控制桥吊驾驶室平台的加减速,稳定被吊物体!那一刻,竺士杰兴奋得从床上跳了起来!
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更加坎坷。新方法对挡位控制的要求很高,为了使挡位不随意:产生滑动,竺士杰把手移到了挡位下部,用虎口牢牢卡者进行精确操作。几天下来,竺土杰的虎口磨出了大血泡……
那段时间,竺士杰又成了一名桥吊“新手”,装卸效率直线下降,他的名字在“龙虎榜”上也销声匿迹了,收入也因此每月减少了五六百元。
坚持,坚持,再坚持……竺士杰咬牙坚持了一年半。2003年中期,竺士杰自创的操作手法终于成熟了。新操作法非常简洁,老操作法至少要经过4个过程才能开始吊具与集装箱间的“穿针引线”,用新操作法一般只要两个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突出了“快”字。同时,新操作法在看箱时更加细腻、稳定、准确。“更稳、更准、更快”,竺土杰做到了!
2005年5月,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新操作法,竺士杰开始利用空闲时间用文字记录整理新操作法。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在构思,有时忽然想到一点,就会一咕噜爬起来,挑灯夜战。为了使其他桥吊司机更易学习领会,他还给文字配上一些插图……
三个月后,这位技校毕业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如今,经过一些桥吊老师傅和营运操作部师傅的修改,竺士杰的“著作”已成为宁波港集团培训桥吊、龙门吊司机的教材。至今年上半年,已培训桥吊、龙门吊司机500多人次,已有200多名港口桥吊司机在应用该操作法。
2006年3月22日下午,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轮“中远宁波”号停靠宁波港。这次,竺士杰和他的团队力量得到充分展示,他们仅用1小时40分钟就完成了1031个集装箱的作业量,每小时的装卸效率达到了387.43个自然箱,创造了当时宁波港最高船时效率,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
2007年6月19日,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决定把竺士杰的新操作法命名为“竺士杰操作法”。2009年“五一”节前夕,竺士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