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港:历经千年风雨,开启新时代

宁波港:历经千年风雨,开启新时代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悠久岁月,宁波港历尽磨难,饱经风霜,直至新中国成立,宁波港这颗被尘封的“港口明珠”才获得新生,航道开始疏浚,港区也迅速扩大。同年7月,新成立的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粟裕来到宁波,为宁波港新港区选址。翌年1月,国家批准镇海新港区开发。以镇海煤码头为主的镇海新港区是宁波港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的重要标志。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可建各类生产性泊位285个,其中深水泊位157个。

宁波港:历经千年风雨,开启新时代

千年悠久岁月,宁波港历尽磨难,饱经风霜,直至新中国成立,宁波港这颗被尘封的“港口明珠”才获得新生,航道开始疏浚,港区也迅速扩大。

宁波老港区旧貌:20世纪30年代的江北岸轮船码头

历史上的宁波港是一个内河港口,码头主要集中在甬江北岸一带,由于甬江航道制约,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仅为1000吨级。

1950年始,建国前夕遗留下来的旧码头陆续开始修复。

1958年,这里建成了两座3000吨级码头,港口吞吐能力有所增长。

到1959年,宁波港码头已增加到7座(不含货主专用码头),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达到137.4万吨。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宁波交通运输的滞后性愈益明显,尤其是港口设施的严重不足,使港口这一水陆运输的节点成为货物流通的“瓶颈”。

1875年左右英国人收藏的江北岸的照片:停靠在码头的是当时我先进的蒸汽轮船" CHSAU"(舟山号)。

建国初宁波港码头示意图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重要指示。同年7月,新成立的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粟裕来到宁波,为宁波港新港区选址。

1973年7月1日,粟裕(右二)到宁波寻找深水良港时在审看地图。

翌年1月,国家批准镇海新港区开发。宁波港由此迈出了由内河港向河口港、海港转变的第一步。

1979年初,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10万吨级铁矿中转码头打下了第一根桩,拉开了北仑港区开发建设的序幕。至此,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历史性跨越。

走向河口港

1974年2月,随着开山炮声的轰鸣,5000余名建港大军汇集招宝山下,移山填海,开始了镇海煤码头的建设。

以镇海煤码头为主的镇海新港区是宁波港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的重要标志。

镇海港区移山填海建码头

镇海港区位于甬江口北侧,招宝山东南麓,背靠镇海城关,距宁波三江口约22公里。这里江面开阔,水深良好,规划岸线约3200米,港区的整体布局主要规划在招宝山以东的滩涂和浅海上。

历经一年多艰苦奋战,镇海口大半个招宝山被搬掉,一条长3186米、底宽16米、面宽9米、堤高5.5米的防洪大堤浮出水面。

1978年10月,宁波港第一座重力方块式岸壁码头建成,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装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

煤码头由两个连续式泊位组成,外侧为万吨级卸船泊位,前沿配有效率为每小时500吨的装船机两台。

镇海煤码头的建成,使宁波港单船靠泊能力由3000吨级提高到万吨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4年,镇海码头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情景。

1978年12月,镇海煤炭码头建成简易投产剪彩图。

更重要的是,它改写了浙江省煤炭供应一直由上海港通过火车船舶转运的局面,减轻了上海港的压力,缓解了宁波及其周边地区用煤紧张状况。

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投产后的煤码头由于生产还未正常进行,港池开始回淤。

1981年4月19日,《人民日报》撰文《不尊重科学的教训》指出:“1978年建成的宁波镇海万吨级煤码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不尊重科学,造成煤码头建成的时候,码头前沿淤泥已露水面,万吨级码头连5000吨的船都靠不上。”

当时甚至还有人断言,镇海港区就是经过整治,也不能通万吨船。这无疑是给煤码头判了“死刑”。

面对严峻的形势,建设者们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心把这个投资亿元的“死港”救活。

其实,早在1980年8月,港口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已经密切配合,决定在煤码头航道对岸筑两条丁字坝,迫使主潮流驯服地从码头前沿流过。

这个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年后,5000吨级煤轮已经可以进港作业。接着,技术人员进一步提出全面整治万吨级航道的方案。

甬江出海口水流紊乱,这是导致码头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科技人员根据出海口风浪、潮汐和地形特点,经过反复技术论证,在甬江口建起了一条1500米长的海堤,一举挡住了杭州湾冲积的泥沙。

1981年11月30日,装载9500吨煤炭的“森海4号”万吨轮直驶煤码头靠泊作业,宣告煤码头治理成功。

此后,码头建设者们又先后对航道进行三次疏浚,共修筑丁堤和顺坝15条,疏浚、整治相结合,让甬江束流冲淤、挑流改向,进一步改善了航道和港池的水深条件。

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镇海港区(摄影:张和平)

“真正的东方大港在北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需先行,这给港口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1978年1月7日,海军东海舰队131号导弹驱逐舰劈波新浪,游弋在东海洋面。

坐在驱逐舰上的,是来自国家计委、建委、冶金部、交通部、上海市委和浙江省委的领导和专家。

此行的目的,是为国家新引进的上海宝山钢铁厂配套码头选址。这个码头必须是深水码头,能够靠泊装运澳大利亚铁矿砂的十万吨级大船。

专家们实地察看了舟山竦泗县的绿华山海面和宁波北仑山海面,为后者作为天然良港的巨大潜质兴奋不已。

北仑山海面岸线平直,绵绵十几公里。面向金塘水道,距宁坡市区约32公里,素有“水深流顺风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大”之称。

这里地处太平洋西岸,是我国大陆海岸线长江" T" 型航线的交汇点,距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仅130公里,内外辐射便捷。

这里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屏隙,港域风平浪静,每年可生产作业达350天以上,在北仑港建码头无需建防波堤,投资少,效益好。

这里港阔水深,航道水深平均在30米至100米,可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级船舶进港的需要。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可建各类生产性泊位285个,其中深水泊位157个。

北仑区示意图

这里还有75平方公里平坦宽阔的后方陆域,对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加工工业十分有利。

“北仑山很有前途,将来是上亿吨的吞吐量,若干年后这里是第二个上海。眼前可以解决宝钢的问题,将来的作用更大!”次日下午,在杭州西泠饭店讨论时,上海市市委书记林平加一语惊人。

在冶金部部长唐克看来,北仑山一带也是最佳选址:“在北仑建码头,不仅可以解决上海的矿石问题,而且可以解决武钢、马钢、包钢的矿石问题,希望把北仑山码头赶快搞起来!”

曾经任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顾明说:“孙中山勾划过的东方大港,是在乍浦,那时所谓大港,也只是几千吨级的,不到万吨级。现在是十万吨级、二十万吨级。现在看,真正的东方大港在北仑山,发展前途很大。”

就在考察组杭州讨论的同一天,宁波市委也向浙江省委提出报告,要求开放宁波港。

这将是宁波港的第二次开放。135年前,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充满屈辱的一页。

但是这次,宁波港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www.daowen.com)

历史上,宁波港经历了四次迁移:

河姆渡时期后4500年,句章港出现在它东面,这是古老港口的第一次东迁,从句章港到三江口,1200年时间港口东移了19公里;从三江口到江北,0.5公里距离,花了1100年时间;从江北到镇海港区,同样往东推进了19公里,却花了不到110年。

宁波港区域示意图

现在,宁波港将开始第五次迁移,此时距前一次迁移仅5年时间,宁波港又将向东推进14公里,从河口港演变成海港,向世界一流大港冲刺。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宁波港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1月10日,北仑港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打下第一根钢管桩,并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的一个国际深水中转港。

1978年,北仑港区建设前原貌。

同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宁波对外开放的序幕从此拉开。

建设中的北仑港区铁矿码头(1979年)

找米下锅

经过三年奋战,1982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在北仑建成。

北仑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是上海宝钢重要的配套工程,包括一个10万吨级卸船泊位、两个2.5万吨级装船泊位。

1982年12月,宁波北仑港区矿石中转码头主体工程竣工。(摄影:方平)

码头主体工程布置呈" F" 型,外侧为10万吨级矿石卸船泊位,泊位长351米,宽36.5米,配有两台单悬臂起重小车桥式卸船机。

码头内侧为两个2.5万吨级矿石装船泊位,由两个连续式泊位组成,全长499.6米,宽16米,配有两台移动式装船机,可同时停靠两条2.5万吨级船舶,并同时进行作业。

北仑港通用泊位(摄影:李舸)

而码头后方,是可堆存矿石、煤100多万吨的堆场。

至此,宁波港不但单船靠泊能力又提高了一个等级,而且在港口建设上再次由河口港向海港挺进,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时期。

然而,北仑港区建成伊始,就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由于宝钢推迟投产,作为其配套工程的北仑码头将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闲置。何去何从?是停?是等?还是开港?

很多人认为,北仑码头是为宝钢服务的,宝钢推迟投产,北仑码头理所当然应该封存起来,等待宝钢投产的日子。

只是封港后,职工工资、奖金还得照发,每年700万元的设施养护费也得照付。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也有人建议开港。他们认为,码头不能让国家来养,在宝钢未投产前,自己找出路,先对设备进行改造,改装其他货物,走“一专多用”的综合运输道路。

两种观念一度争论不休,最后北仑港区决定开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正是当年这次正确的选择,为北仑港区后来的发展明确了一个合理的坐标。

设想若是当年坐等宝钢开工,也许就没有今日集液化、矿石、煤炭、散货、集装箱装卸于一体的宁波港。至少,这一进程要往后推迟。

战略既定,接下来就是寻找突破口。“能不能在北仑搞化肥灌包?”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当时,太平洋西岸一带的散化肥灌包业务长期为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所把持。中国虽然有很多港口,但进口散化肥大都通过港口灌包中转,国家每年为此支付大量外汇

“但是,这样现代化的专用装卸设备,改成化肥装卸灌包合适吗?化肥腐蚀性太大,搞不好设备要烂掉。”“到时宝钢投产了,能保证运矿砂吗?”一连串诘问接踵而来。

“路是人走出来的,不冒一点风险,能成功吗?看准了,研究透了,剩下的就是摸着石子过河了!”决策层统一了思想。

1982年6月,宁波港务局向交通部提交了一份报告。交通部一锤定音:北仑年内实行化肥灌包作业。

战术已定,说干就干。为了港口的生存发展大计,宁波港务局和北仑港区兵分数路,和美商签订年灌包40万吨散化肥的合同,引进意大利专用设备,研究制定完整的防腐工艺,组织力量改造设备。

改装后的北仑2.5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在卸化肥

1982年11月30日下午1时,上海海运局“云海”轮从美国坦帕港装载2.7万多吨化肥抵达北仑,顺利靠泊10万吨级码头。

以此为起点,北仑码头逐步发展红(矿砂)、白(化肥)、黑(煤炭)货物装卸,走上了一专多用的道路。

1985年,第一艘满载中国原油的10万吨级油轮从北仑起航,标志着北仑港区遵照市场经济理念,成功摸索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在宝钢投产前的3年间,北仑港不仅没向国家伸手要过维护保养费,还贡献了大量税收

试水集装箱

1984年,宁波港在集装箱装卸领域迈出了第一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宁波港后来的发展速度、生产结构,乃至其在世界港航界的地位。

这一年的7月22日,宁波港首次尝试集装箱装卸作业。10只20英尺集装箱,内装1767件鞋子和工艺品,总重量46吨,将被装上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浙江分公司的“鳌江”轮,运往香港

当时的宁波港,既没有集装箱专用码头,也没有专用装卸设备。好在“鳌江”轮也不是标准的集装箱运输船,只是一条3000吨级的杂货船,运输方式是甲板捎带运输。

不过,宁波港门机的最大起吊能力是10吨,而装满货物的单个集装箱重量11吨,怎么办?

既然是“业余队员”比赛,也就无需太多规则了。作业人员先把货卸在码头,将空箱吊上船,再把货物装到船上,在海关外运、夕卜代、理货人员的监督下,装箱铅封

还有更“绝”的土办法:以一根铁棍为杠杆,两台门机将一只集装箱“扛”上船。

一位当年参与装货的码头工人回忆此事时,不无感慨:“虽然如此,但我们都感到特别自豪,这毕竟是宁波港第一次装运集装箱啊!”

有了第一次成功,就会有第二次尝试。同年10月29日,宁波港将93只装满出口货物的集装箱装上“衢江”轮,实现了整船全集装箱运输,首开浙江省先河。

1984年,宁波港装卸集装箱543标傕箱。而美国洛杉矶港1985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110万标准箱。

要发展,要赶超,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宁波全市上下同心协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全力打造现代化港口。

1988年12月,美国《商业日报》一篇报道提到了宁波港:“宁波港看来肯定可以从世界银行得到34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建设三个新的泊位,其中包括一个处理国际集装箱船只的泊位。”

事出有因。12月15日,世界银行在美国正式宣布,将为我国扩建上海港、宁波港、厦门港提供总额为1.124亿美元贷款。

这是宁波港首次获得世行贷款,这笔贷款将全部用于北仑二期工程建设。北仑二期工程计划建设6个3万至5万吨级深水泊位,总长度1314米。

1991年9月29日,一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集装箱码头在宁波港开始投产运作,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不能接卸第四代国际集装箱船的历史宣告结束。

同年,宁波至美国东海岸国际集装箱核心班轮干线正式开通。这条航线从北仑出发,经上海、日本神户、横滨,直抵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查尔斯顿、休斯顿港。

宁波港从此进入国家远洋干线港行列,真正意义上的集装箱运输,由此拉开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