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功能大小主要取决于耕地质量的好坏,而耕地质量好坏又与耕地自身的品质、水土资源分布状况以及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尤其是像城市化这样的人类活动对耕地功能的影响不仅较大,而且也比较复杂。所以本书将从耕地品质、水土资源分布和城市化三个方面,研究耕地功能低下的状况,以便探寻更有效的措施,提高耕地功能,缓解耕地数量和质量下滑的压力。
1.耕地品质较差
1996 年和2008 年两次土地状况普查数据显示,从自然条件来看,中国耕地的自然品质较差,主要表现为:
第一,坡耕地依然较多。从自然分布来看,中国耕地的64%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等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而只有34%分布在平原、盆地等环境较好的地区。所以,中国坡耕地较多,其中,1996 年底,0 ~15 度、15 ~25 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布分别为111.54 万平方千米(85.74%)、12.48 万平方千米(9.59%)、6.07 万平方千米(4.67%);2008 年底,0 ~15 度、15 ~25 度、25 度以上的耕地分别为106.59 万平方千米(87.5%)、11.14 万平方千米(9.9%)、4.04 万平方千米(3.3%)。
第二,优质耕地比例较低。全国耕地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占67.35%,总体等别偏低,平均等别为9.80 等。其中,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分别占全国总耕地评定的比例为:2.67%、29.98%、50.64%、16.71%,而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 ~15 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 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
2.耕地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协调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耕地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水资源量无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直接影响耕地功能的正常发挥。水资源量过多可能引发洪涝灾害,过少则会引发旱灾。相关研究和客观事实表明,耕地资源承载力的实现要以水资源量的大小为基础条件,而水资源承载力要以耕地资源承载能力为限制条件,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密切的耦合关系。然而,中国水土资源自然分布状况相当不均衡、不一致(见图7-1、7-2),尤其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水地资源协调度始终较差,从而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及功能。
图7-1 2008 年耕地面积的区域分布状况
图7-2 2008 年水资源区域分布状况
第一,旱地比重较大。1996 年底旱地面积为73.92 万平方千米,占比为56.84%,有水田面积28.57 万平方千米,占比为21.97%,望天田面积为4.37万平方千米,占比为3.36%。其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60.2%),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39.8%);2008 年底旱地面积为67.14 万平方千米,占比55.1%,水田面积为31. 67 万平方千米,占比为26. 0%,水浇地面积为22.96万平方千米,占比18.9%。(www.daowen.com)
第二,可灌溉的优质耕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缺水地区。全国连片集中分布的优质耕地只有50 多片,不到10 亿亩耕地,其中6 亿亩可灌溉,4 亿亩不能灌溉。对于可灌溉的6 亿亩耕地而言,大部分又都集中在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北方。北方在拥有全国45%的人口的同时,还拥有64%的耕地,但北方可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9%。
第三,耕地主分布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北方地区不仅可用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水资源供给正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0 多年内,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的地表径流分别减少了41%、15%、15%和9%,径流的减少使得部分河流从开放向闭合转变。不仅如此,而且随着地表水供给的减少和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增加,北方地区的农民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地下水,地下水灌溉面积的比例已经从20 世纪50 年代的1%提高到2004 年的68%。地下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处于严重超采的状态,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及相关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耕地功能的提高。
3.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纵观大自然的开发利用历史,我们发现,人类自始至终对大自然采取了掠夺式的开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对自然掠夺式开发的程度越强。这是因为,在人类私欲无限与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中,随着自然资源(尤其是难以再生资源)的逐渐消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需求程度越强,从而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大自然掠夺式开发利用的程度越来越强,其中城市化活动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城市化进程对耕地功能具有多种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是城市化发展不仅要直接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而且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沙、泥土)等,同时还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耕地及其相连的生态系统,从而使耕地对人类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减少。据国土资源部2007 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受污染耕地约有10 万平方千米,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7 万平方千米,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0.13 万平方千米,三项合计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0 以上。此外,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危害到人体健康,这也是耕地功能降低的严重表现。
二是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开挖地面、松动土体,产生大量的临时土堆以及大量的建筑垃圾等。这些临时土堆和建筑垃圾的土体松散,抗侵蚀能力极低,在无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受雨滴击溅或径流冲刷,形成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甚至还有直接将建筑垃圾倾倒入河流中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在枯水期,河水没有足够的水力外营力,对流入河道的泥沙和建筑垃圾等,往往只能形成短距离搬运,容易发生淤积、固化,进而抬高河床。这不仅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而屡遭洪水袭击,而且使河流库容降低,致使河流灌溉能力下降,在遇到雨季大水量或洪水时,大水流携带着大量淤积的泥沙,强烈地冲刷河岸堤坝,形成水流冲刷过程中的岸坡破坏。这种岸坡破坏主要表现为水流淘刷岸坡坡脚、岸坡崩塌及崩塌体淤积坡脚并在河床上输移的交互作用反复循环过程,最终形成河岸堤坝垮塌、河流改道而形成洪灾,毁坏耕地等,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经试验发现:(1)城市化所产生的水土流失以及违规向河道中倾倒的建筑垃圾所形成的泥沙,除含有大量较细的泥沙外,也含有大量的小石块、粗沙等,在雨水外营运力的作用下,这种泥沙中的小石块、粗砂等多沉积于河床岸坡,导致这种河床岸坡的泥沙黏性比天然河床岸坡的泥沙黏性要小。(2)岸坡冲刷崩退和塌岸淤床模式及塌岸淤床掺混程度与近岸流态及流速分布、主流贴岸程度及岸坡河床组成条件等关系密切,而且黏性越小、近岸流速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岸坡冲刷崩退及河床冲刷量都越大,并随水流推进,也将严重影响下游的河床岸坡,从而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城市化建设过程的建筑垃圾和流失水土流入河道而形成的泥沙,其黏性比天然泥沙要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水流对河流的河床岸堤破坏极大,致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损,使我国农业水灾和旱灾受灾面积始终比较严重(见图7-3),从而导致耕地质量的严重下滑。
图7-3 1978—2008 年全国农业水灾、旱灾面积变化
数据来源: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是城市化过程加剧了水土资源流失。具体表现为:大面积垦殖与过度放牧等,造成了水土严重流失,使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在山区,人们为了取得粮食和燃料,毁林开荒,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加重了干旱发生,旱灾损失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导致了江河下游断流、干枯,湖泊萎缩,湿地减少;开发建设中乱挖滥弃,也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97—2008 年期间,灾毁耕地为0.74 万平方千米。
以上表明,在城市化进程必然要占用和消耗耕地大的趋势下,由于耕地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分布以及城市化对耕地的影响,中国耕地质量及其保护在总体状况上不容乐观。这就需要采取土地整理、复垦和土地改良等提升耕地价值的措施,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滑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