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负面影响机理分析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负面影响机理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理论上,城市化对耕地保护负效应的作用机理实际上是伴随城市化占有或消耗耕地的客观过程,缺乏有效耕地保护政策法规所引起的耕地数量锐减与质量下滑的形式与过程,是耕地保护行为不力的表现形式。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道德规范与法制规范下的自律行为不足,导致耕地保护的行为不力、社会意识不强,使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恶化,从而影响城市化对耕地保护正效应的正常发挥,严重危及国家的粮食与生态安全。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负面影响机理分析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负效应是指城市化对耕地直接或间接的占用或消耗以及人们的消极活动所引起的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滑,并危及粮食和生态安全的负面效果。客观讲,在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域的城市化是其必要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地域的转化,不仅人口城市化难以为继,而且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也将缺乏物质载体而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但由于耕地保护政策法规不完善,使人们乃至社会对耕地非农化需求畸形增长,而对耕地保护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下滑,从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可见,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或消耗,是实现城市化的客观物质基础,是必然现象,具有客观性,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使其对耕地价值认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导致人类保护耕地的主观能动性出现“异变”,产生出很多的城市化副产品,对耕地保护具有强烈的负效应。

在理论上,城市化对耕地保护负效应的作用机理实际上是伴随城市化占有或消耗耕地的客观过程,缺乏有效耕地保护政策法规所引起的耕地数量锐减与质量下滑的形式与过程,是耕地保护行为不力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讲,在耕地资源环境约束下,受到人口增长和社会生活水平改善需求的推动,以地域城市化为物质基础的城市化发展,将直接挤占作为粮食保障的耕地,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对已被挤占的耕地,人们将加大对其城市土地的投入,转为具有投资潜力且能满足人们高层次需求的城市土地,使城市化土地价值得到提升,从而使城市化土地(非农化耕地)具有比耕地更高的比较收益。在人类私欲无限的影响下,人们对耕地非农化具有无限的占有欲望,而在这种无限占有欲望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社会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将快速而畸形增长。同时,耕地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强烈的外部效应,因而在承担耕地保护责任时,就很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而使耕地保护的私人效率和社会效率不高,导致人们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出现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致使耕地保护乏力。此外,人口城市化势必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而使耕地出现撂荒和粗放耕种的局面,使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丧失。这些都将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引起耕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滑,不仅危及粮食和生态安全,也影响城市化所需的客观物质条件——建设用地的供应,导致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既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日渐加剧耕地保护的压力。(www.daowen.com)

从以上作用机理来看,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负效应,实际上是城市化占用和消耗耕地的过程。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道德规范与法制规范下的自律行为不足,导致耕地保护的行为不力、社会意识不强,使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恶化,从而影响城市化对耕地保护正效应的正常发挥,严重危及国家的粮食与生态安全。这种负效应的实质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人类自律“不力”的过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现象,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机制,是一种自我平衡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