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优化方案

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1 中城市化人口数据显示,1978—2008 年期间,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1996 年城市化初期的波动增加阶段和1996—2008 年城市化加速的平稳增加阶段。表4-11978—2008 年中国耕地非农化与城市化人口数据注:“—”表示耕地非农化的负增长,即耕地面积增加。为此,本书选取1978—2008 年作为一个完整系列,采用协整分析及因果分析,进一步研究耕地非农化和城市化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优化方案

1.城市化人口数量

城市化人口(CSHRK)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增加量,包括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量。当然,受我国户籍制度的约束,城市化人口的转化呈现为单向,即城市人口并不能转化为农业人口。所以,本书所采用的城市化人口数据,为城市人口的年度变化值(见表4-1)。该数据来源于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城市人口数量。

表4-1 中城市化人口数据显示,1978—2008 年期间,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1996 年城市化初期的波动增加阶段和1996—2008 年城市化加速的平稳增加阶段(见图4-1)。

表4-1 1978—2008 年中国耕地非农化与城市化人口数据

注:“—”表示耕地非农化的负增长,即耕地面积增加。

2.耕地非农化面积

耕地非农化(GDFNH)是指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被转为非耕地的过程。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面积增减变化结构来看,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形式有整理、开发、复垦和农业结构调增,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形式有建设占用耕地、灾毁毁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也就是说,在耕地非农化的同时,也有一些非耕地被转化为耕地,使耕地数量增加,而且在有些年度,其数量还是相当大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耕地非农化应该是指耕地面积减少的部分,但从与城市化相关程度来看,耕地面积增加中有部分与城市化息息相关,甚至是城市化正面效应的体现,如果仅考虑耕地面积减少部分,也就意味着从研究数据的起始,就否定了城市化对耕地面积变化的正效应,这必然严重影响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当然,对于耕地面积减少中的生态退耕,与城市化相关度并不密切,尤其是1997—2008 年期间较大规模的生态退耕,是对以往过度开垦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纠正,是对历史“欠账”的偿还,但也并不能由此说生态退耕与城市化不无关系。所以,为了使研究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城市化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本书拟采用两种研究方案:一种是以耕地面积年度净减少值为耕地非农化数据(GDFNH1);另一种是除去1997—2008 年生态退耕所减少耕地面积后的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值为耕地非农化数据(GDFNH2)。基于此,本书在1978—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土地资源年鉴》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所公布数据的基础上,根据1999 年公布的土地普查结果(1996 年10 月31 日的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4千平方千米,比1996 年底的原始统计数据净增34.57 千平方千米),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整理出1978—2008 年耕地非农化数据(见表4-1)。(www.daowen.com)

表4-1 中的耕地非农化数据显示,1978—2008 年期间,耕地非农化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1996 年城市化初期的波动减少阶段和1996—2008 年城市化加速期的大幅波动减少阶段(耕地非农化1)或1996—2008 年城市化加速期的波动减少阶段(耕地非农化2)(见图4-1)。

图4-1 1978—2008 年中国城市化人口与耕地非农化变化状况

以上表明,1978—2008 年期间,中国耕地非农化与城市化人口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从变化量的表象来看,二者在整体上呈现出城市人口增加越多、耕地面积减少得越多的格局,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但从变化态势上,可划分两个阶段,即1978—1996 年阶段,在城市化人口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到平稳增加”特征的同时,耕地非农化也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负增长”的态势;1996—2008 年阶段,在城市化人口呈现“先快速增长(由于政策变化的原因)→后平稳增长→再在波动中有所减缓”的同时,耕地非农化也在“先快速增长→快速下降→平稳增长”(快速增长主要诱因是生态退耕,消除生态退耕的影响,耕地非农化呈现出平稳变化)。下面利用回归分析,解析二者的相关性问题(见表4.2)。

表4-2 1978—2008 年耕地非农化与城市化人口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y—耕地非农化;x—城市化人口;1—原系列;2—消除生态退耕系列。

表4-2 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看,1978—2008 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与耕地非农化增加之间表现为并不显著的正相关状态。(2)从分阶段上看,1978—1996 年城市化人口增加与耕地非农化增加之间表现为不显著的正相关状态,但1996—2008 年耕地非农化与城市化人口表现为并不显著的负相关状态。所以,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稳定性,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3)从逻辑上看,人口城市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地域城市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地域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物质基础,所以这就意味着人口城市化必然要占用一定区域、一定数量的耕地,尤其是在城市化初期和加速阶段。由此可见,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必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复杂,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4)从数据系列变化形式来看,耕地非农化和城市化人口是一阶差分系列,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稳定性,本书根据图4-1 所示的耕地非农化减少和城市化人口之间的变化趋势,采用Eviews6.0 的chow 突变点检验分析,在1995 年、1996 年并有发现系列因变量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突变点。为此,本书选取1978—2008 年作为一个完整系列,采用协整分析及因果分析,进一步研究耕地非农化和城市化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