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耕地面积与城市人口关系分析

耕地面积与城市人口关系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这一期间耕地面积减少是城市化所推动的。为此,本书将利用1978—2008 年间相关的时序数据,研究城市化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就只能利用1997—2008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城市化加速阶段耕地面积与城市人口的关联性。

耕地面积与城市人口关系分析

从以上城市人口和耕地面积时序变化特征及相关数据来看,第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基本上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耕地面积也在波动中逐渐减少(图3-11),除经过初期的1949—1957 年8 年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特征;第二,耕地面积减少具有强烈的阶段性特征,但这种阶段性减少特征并不一定总是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率(城市人口)的提高具有关联性(见表3-8)。具体表现为:(1)在1949—1957 年8 年间,由于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在全国性的“垦荒”运动下,耕地面积增加了13.95 万平方千米,而此期间城市化率却从10.64%提高到15.39%,仅上升了4.75 个百分点,平均城市化耕地占用强度为-2.94 万平方千米/百分点。该期间城市化发展不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推动力。(2)在1958—1978 年21 年间,在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下,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工业发展运动,使耕地面积减少了12.44 万平方千米,城市化从15.39%上升到19.72% ,又回落到17.92%,仅提高了2.53 个百分点,平均城市化率耕地占用强度为4.92 万平方千米/百分点。该期间城市化也不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推动力。(3)1978—2008 年30 年间,在“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下,耕地面积减少了12.45 万平方千米,此期间城市化率从17.92%上升到46.99%,共提高了29.07 个百分点,平均城市化耕地占用强度为0.41 万平方千米/百分点。可以说,这一期间耕地面积减少是城市化所推动的。由此可见,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1949—1957 年为“生产恢复”所导致的耕地面积增长阶段;1958—1978 年为“工业优先发展”所导致的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阶段;1978—2008 年为“城市化发展”所推动的耕地面积减少阶段,尤其是1996—2008 年期间更为显著。

图3-11 1949—2008 年中国耕地数量与城市人口变化状况

表3-8 1949—2008 年中国耕地面积与城市化阶段变化状况(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资料60 年汇编》;(2)“—”表示增加。

以上表明,研究城市化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着眼于1978—2008 年“城市化发展”所推动的耕地面积减少阶段,将具有显著的意义,尤其是1996—2008年间的城市化加速阶段,对新一轮城市化发展具有更为显著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在理论上,按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1975)的“S 曲线”理论,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发展速度也较慢;二是加速阶段(城市化率在30% ~70%),该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地域大幅扩展并出现都市密集区域,产业和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三是后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城市化处于成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乡差别较小,甚至有些城市人口和产业开始迁离大城市,走向更远的小城市和农村,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从城市化发展现实来看,一是中国从1978 年开始就已进入了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到1996 年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二是1996—2008 年耕地面积共减少了8.32 万平方千米,占1978—2008 年间耕地减少量的67.97%,且年均减少强度大(0.69 万平方千米)、单位城市化率的提高所占用耕地强度较大(0.50 万平方千米),耕地减少状况尤为显著(见表3-8);三是从可获取的数据来看,在时序上,1978—2008 年间的全国性统计数据是可查的,而在空间上,1997 年以前部分省市耕地和人口的统计数据不全,1997—2008 年有较为全面的耕地与人口统计数据。为此,本书将利用1978—2008 年间相关的时序数据,研究城市化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就只能利用1997—2008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城市化加速阶段耕地面积与城市人口的关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