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1996 年第一次农业普查之前,由于耕地面积的统计技术方法落后,且耕地概念及其统计口径并不统一,使得各省域耕地面积统计数据既残缺不全,也不准确。有许多学者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耕地面积的统计,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导致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不正确,而国家公布的耕地普查结果,也是在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对现实情况进行了核对,由专家进行了个案分析后确定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不仅准确性较高,而且还具有权威性。因此,本书采用1996 年和2008 年分别公布的第一次、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中的耕地面积统计数据资料(见表3-6)[3],研究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分布特征。
表3-6 1996—2008 年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状况
注:(1)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表示增加。
1.耕地面积存量的省域分布
对耕地面积区域分布的研究,学界多采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遥感图像资料。如张国平(2003)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 世纪80 年代末、1995 年和2000 年3 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 年的遥感数据,研究发现中国耕地总量分布最多的前12 个省域依次是黑龙江、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吉林、陕西、江苏、湖北、云南,占耕地总面积的63.5%;关兴良(2010)利用1980 年和2000 年2 期覆盖全国跨度多年土地利用的遥感数据,采用ArcMap 的自动统计面积功能,研究发现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省域以及西南的四川盆地等省域,尤其是在县域尺度上,全国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的东南侧,在此线之东南的全国40%的国土上,分布着88%的耕地,而此线之西北的全国60%的国土上,仅分布着12%的耕地。已有的大多数研究结果,基本上与统计数据一致,所以本书借助于1996—2008 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分析各省域耕地面积存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图3-7 1996 年各省域耕地面积分布状况
从表3-6 中各省域耕地面积存量来看,在1996 年和2008 年两个截面上,中国耕地面积有近70%(1996 年截面为69.19%,2008 年截面为69.34%)的耕地分布在黑龙江、四川重庆、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云南、安徽、吉林、陕西、江苏、甘肃和湖北13 个省域(见图3-7、3-8)。1996 年底和2008 年底全国耕地面积的近60%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见表3-7),而且在以胡焕庸线为中心的周围省域耕地面积始终达72%(1996 年为72%,2008 年71.83%)[4]。可见,1996—2008 年中国耕地面积在省域尺度上分布并不均衡,始终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省域的生态脆弱地区,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以胡焕庸线为中心的省域。
图3-8 2008 年各省域耕地面积分布状况(www.daowen.com)
(注:图3-7、3-8 不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和南海等地区的相关数据)
表3-7 1996 年、2008 年中国耕地面积在四大地区的分布状况
2.耕地面积变化量的省域分布
从表3-6 耕地面积变化量来看,1996—2008 年间,在全国31 个省域中,仅新疆(-1.67%)、黑龙江(-0.69%)两省域出现增加,其余各省域耕地面积都在不同程度减少,且期间变化率和期间变化贡献率差别较大(见图3-9),尤其是北部和西部14 省域耕地面积减少占总减少量的69.25%(尽管西部、北部耕地存量只有60%)。其中,全国耕地面积减少量(贡献率)较大的省域依次为:陕西(13. 10%)、内蒙古(12. 66%)、四川重庆(11. 84%)、河北(6.80%)、山西(6.40%)、广东(5.30%)、贵州(5.02%)、甘肃(4.40%)和云南(4.20%),其中,除广东外,其余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省域都分布在中国西部、北部省域(见图3-10)。可见,各省域耕地面积变化量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省域差异性,且近70%的耕地面积减少量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图3-9 1996—2008 年各省城耕地面积期间变化率和期间变化贡献分布
图3-10 1997—2008 年各省域耕地面积变化贡献率的区域分布
(注:图3-10 不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和南海等地区的相关数据)
综上所述,受地域环境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思想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时序上,中国耕地面积在波动中持续减少,年度变化量(率)并不均衡,呈现出周期性的“U”形变化趋势;在空间上,1996—2008 年中国耕地面积存量及其变化量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省域差异性,其中近72%的存量耕地始终主要集中分布在以胡焕庸线为中心的省域,而近70%的耕地变化量(减少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省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