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示了城市化对耕地保护正、负效应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城市化在占有耕地的同时,也在有效地缓解耕地被占用的压力。已有研究多关注城市化的负面效应,本书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 等值分级技术等方法,分析城市人口与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过程出发,分析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负效应的作用机理与表现形式,进而揭示城市化对耕地保护效应的客观规律:城市化是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良性循环机制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自我保护并维系其平衡的理性选择,而且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负效应也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构建了耕地非农化完全价值补偿机制,完善了耕地价值的评估方法。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耕地价值及其评估,而鲜有研究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及其评估。本书则在耕地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耕地非农化功能价值损失及其服务主体对象范围,采用收益还原法、分解求和法和替代成本法等,分别构建耕地非农化的经济产出价值补偿、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和社会保障价值补偿的评估方法,并在权责利对等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非农化完全价值补偿的分配机制。(www.daowen.com)
3.提出了多层面的耕地保护方法。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耕地数量及质量保护,而鲜有从功能协调、需求抑制和功能提升的层面研究耕地保护方法。本书从功能协调的角度,提出构建跨省域耕地功能协调“占补平衡”模式,即在核算全国耕地功能分布的基础上,按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耕地功能分区计划,建立全国统一的耕地非农化使用计划和土地整理复垦计划,并在保障全社会耕地功能不减少的前提下,实现跨省域耕地功能的“占补平衡”;从需求抑制的角度,构建城市基本住房用地配置模式,即在保障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抑制非适度、非理性的住房需求,进而抑制耕地非农化需求,解决耕地保护的深层次问题;从功能提升的角度,构建了新型的耕地价值保护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