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营销真相:品牌营销其实是一种诱导过程

营销真相:品牌营销其实是一种诱导过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销就是通过创建品牌,让人们爱上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归根结底,营销其实是一种诱导。尽管“传播”本质上归属于情感大脑,但“营销”却是一种理性活动,因为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才能从所有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优质的营销组合。虽然营销主要针对的是大脑的情感区域,但并不意味着高效营销的素材创作是一种情感活动。

营销真相:品牌营销其实是一种诱导过程

把我传送上飞船,斯科蒂。那里没有理性生命。

——《星际迷航》柯克船长

许多公司都把劝说理性大脑作为营销的基础。采取这种做法,就说明你追求的要么是“人有我优”,要么是“唯我独尊”,总之,你要传播的信息是你的产品比竞争者的更好。可通常情况下,哪怕你的研发部门再优秀,也无法凭借技术在性能方面与竞争者拉开太大的距离。事实上,那个距离往往小之又小,小到只有在异常特殊的情况下消费者才能留意到些许不同。若是不断追求理性优势,你的营销就会面临“跑题”的风险(因为你要突出表现的那种优势消费者并不在乎,比如说,去除最顽固的机油污渍),而更糟糕的是过度承诺。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与理性大脑对话的时候,你的话题是产品,而不是品牌。

要知道,理性大脑做起算术来可是相当迅速的。涉及产品的时候,理性大脑愿意支付的费用就只包括商品的成本和一定的利润,而且利润只能比性能略差的竞争性产品高一点点。

我确实相信理性承诺,但前提是它不会欺骗理性大脑,而且还会坚守对情感大脑的承诺。换句话说,产品本身必须好到足以撑起一段情感故事,促成购买行为。这可能听起来过于严苛,但是相信我……爱马仕领带上的丝线绝对不比麦西姆·杜特[3]领带上的丝线更耐用,只不过前者在品牌理念方面下足了功夫,所以你我才甘愿为其支付额外的费用。

对产品,人们是为了购买而购买;但对品牌,人们却是因为相信而购买。

营销就是通过创建品牌,让人们爱上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归根结底,营销其实是一种诱导。

我们总是投入太多精力与理性大脑对话,忽视了情感大脑,而情感大脑会非常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忽视。没有移情这一必要条件的时候,情感大脑宁愿事前小心,也不愿事后后悔,而且会忽视你之后的传播和劝说。

我不是说没有必要向人们讲解产品的特色或优势。这种做法还是有其必要性的,特别是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可是一旦我们讲明白了产品的特色或优势,就必须立刻进入下一个阶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对话。(www.daowen.com)

顺便说一句,你或许禁不住想要在一则广告作品中既对话理性大脑,也对话情感大脑。这样做并无不可,只是通常没什么效果。原因有四:第一,信息简化存在问题;第二,缺乏可信度,人们发现某个理性属性强行触发情感回应的时候,就会切断联系;第三(也是第二点的后果),你可能需要淡化情感联结才能让故事进行下去,但这样一来,整条信息就会被弱化;第四,这种方法并无必要,将理性传播和情感传播分开往往更加稳妥,也更加容易。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澄清一点。尽管“传播”本质上归属于情感大脑,但“营销”却是一种理性活动,因为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才能从所有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优质的营销组合。我们在追求产品最优化的同时,尽量实现成本最小化了吗?相较于竞争品牌,我们的定价合适吗?我们的产品分布合理吗?我们的设计出色吗?我们的差异化够鲜明吗?我们的产品线够清晰吗?这些问题都必须利用理性营销思维才能回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量化和测评要相当精确,基本上不允许“我认为”或是“有可能”这种答案的存在。所以说千万不要搞混了。虽然营销主要针对的是大脑的情感区域,但并不意味着高效营销的素材创作是一种情感活动。

因此,只是具备判断人类情感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高效营销,这只是一个起步条件,分析能力、主次安排和理性逻辑都是制订完善计划的必要条件。

稍后我们会详谈这一点。

【注释】

[1]约翰·沃纳梅克的至理名言“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称为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编者注

[2]《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文版于1998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译者注

[3]麦西姆·杜特(Massimo Dutti)为西班牙时尚品牌,创立于1985年。——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