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了解自媒体:从媒体到互联网时代

了解自媒体:从媒体到互联网时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代,个人办报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样也是自媒体。而在当代,互联网成了自媒体的唯一载体。要探究当下到底何谓自媒体,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媒体。自媒体的表现形式,现今主要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网站以及专门的自媒体平台,这些平台构成了现存自媒体的主要表达渠道。一个当然就是本报告的题目‘We Media’,这个词汇还不知道翻译成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自媒体?

日光之下无新事。自媒体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媒体古已有之,只不过传播介质与当今不同而已。

在古代,个人将自己的诗作写在纸上,送给亲友,是一种自媒体;写在黄鹤楼的墙壁上,让游人欣赏,也是一种自媒体。在近代,个人办报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样也是自媒体。

而在当代,互联网成了自媒体的唯一载体

要探究当下到底何谓自媒体,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媒体。

媒体,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四大媒体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权威组织机构才具有媒体资质,它们通过传统媒介传播信息,传播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现代汉语的“自媒体”一词,系由英文单词“We Media”翻译而来。“We Media”又源自何处呢?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 Press Institute)下属的媒体中心(The Media Center)出版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由谢因·鲍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利斯(Chris Willis)联合撰写,题目是《自媒体:受众如何塑造新闻与信息的未来》(We Media:How audience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该报告以“We Media”为题,但正文并没有界定这个概念。

时任该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戴尔·帕斯金(Dale Peskin)为这份报告撰写了序言,其中的一段话被后人作为“We Media”的定义加以引述。

这段话是这样的: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媒体,它对新媒体中的传播者做了更严格的限定。当把新媒体的传播者限定为“个人”时,它们就成了自媒体,例如个人博客、个人主页、个人日志等。自媒体的表现形式,现今主要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网站以及专门的自媒体平台,这些平台构成了现存自媒体的主要表达渠道。

中文语境中对于“自媒体”的说法,可回溯到2002年创办“博客中国”并被称为“中国博客之父”的方兴东

他于2004年7月8日在其博客发表了一篇对鲍曼和威利斯所撰研究报告的介绍。他提到:

要读好这份报告,几个关键的新名词需要有所了解。一个当然就是本报告的题目‘We Media’,这个词汇还不知道翻译成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自媒体?我媒体?互媒体?还是我们媒体……为了避免让大家头晕转向,以下暂且以“互媒体”来统一以上称呼。

2004年7月27日,方兴东又推出一篇引介吉尔默的博文,他在文中提到,吉尔默曾指出博客代表“新闻媒体3.0”。所谓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 media。在该词后面,博主用了一个括号加注:“一直没有一个非常贴切的中文译名,我们翻译成个人媒体或自媒体,有人翻译成我们媒体或称共享媒体。但内涵都一样,以下统一为‘共享媒体’”。

虽然“自媒体”起初只是“We Media”的中文译法,但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并被普通大众所熟知。

互联网诞生后,网络交流方式先后出现了四种形式,分别是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ICQ(即时通讯)和Blog(网志)。

1987年9月20日,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发往德国,这是中国互联网与世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www.daowen.com)

这封电子邮件是9月14日起草的,其中写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标题和内容均由英、德双语写成,邮件署名包括王运丰、措恩教授等人。由于邮件服务器存在问题,导致这个邮件的成功发出被延迟。7天后,也就是9月20日,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

从1987年9月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到1994年4月中国国内试验网与Internet实现全功能连接,用了近7年时间。而当时连接国内外网络的仅仅是一条64K的专线,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走出羊肠小道后,中国互联网开始了大步流星地前进。当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时,中国已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国际出口带宽超过25兆。

中国的BBS论坛源于1991年的中国长城站,初期发展缓慢,仅限于科学研究。直到1995年,伴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革新带来的价格大幅度下降,BBS才逐渐得到推广,并被人们所认识。

1997年11月,一篇来自普通球迷老榕的文章《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迅速火遍全网,甚至被《南方周末》整版转载。普通人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竟然可以通过一种廉价的方式得以传播。(1999年,老榕由福州移居北京,创办了电子商务网站8848。)

随后几年,互联网在中国内地逐渐普及,网络论坛开始向社区化、专业化方向细分发展。

2001年,戴志康设计开发的一款名叫Discuz的软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使得搭建BBS论坛变得简单和便捷,客观上再次推动了中文论坛的发展。技术提升宽带入户后,网民大量涌入,各类网络名人相继出现,如芙蓉姐姐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2002年,方兴东、王俊秀首先将博客概念引入中国,创立博客中国网站并配发《博客宣言》,但起初反响平平。直到2003年6月,博客的概念才引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引发了第一轮博客热。

博客的出现,让人们发现了一种可以全方位自由表达的新载体,随后各大网站先后推出自己的博客频道。博客不仅满足了普通人记录生活的愿望,还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深度交流、知识存储和传播的需求。本书联合作者西东即是博客比较早期的使用者,多年以后,将发表在博客上零零碎碎的散文集结成《西东词典》一书出版。

BBS论坛、IM即时通讯、博客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改善和推动了网络社交形态,并极大地降低了成本。随着脸书、优兔、推特在国外大获成功,基于SNS的社交网络在国内也迅速升温。微博的出现为中国的自媒体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这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信息传递的点对点问题。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进一步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

2016年,腾讯发布《芒种过后是秋收:中国自媒体商业化报告(2016)》,报告开篇即对“自媒体”进行了界定。

报告作者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西方,自媒体最初被视为公民媒体的一种(此处援引了2003年鲍曼和威利斯的报告);在中国,自媒体发端于博客,后在微博平台积蓄大批粉丝,并最终在微信平台实现大范围变现。

报告按照运营主体(个人、机构)、内容来源(原创、资讯)、内容涉及范围(垂直、综合)以及表现形式(图文、视频)对自媒体的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自媒体”的定义:由单个或者数个自然人运营的类媒体机构。这里的类媒体机构,是指自媒体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媒体,但是却拥有类似议程设置、信息生产与传播等典型的媒体功能。

据此,报告依照所对应的媒介技术发展,将国内自媒体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史前期(2000—2010年)、萌芽期(2011—2013年)、起飞期(2014—2015年)及繁荣期(2015年至今)。

报告认为,从萌芽期到起飞期,一批曾通过博客、微博积累了大量用户的准自媒体,借助微信平台,将其内容生产逐渐从兼职、业余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从起飞期到繁荣期,新闻客户端以及各主流媒体平台陆续推出自媒体扶持战略(如新浪微博、腾讯的芒种计划),自媒体开始机构化和联盟化运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