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电池还是汽车,“价格杀手”是比亚迪的代名词。例如,比亚迪F3车型的售价低于同级别国外竞争对手近50%。
对于这种低成本、低价格产品,虽然后来产品质量受到很多诟病,但在比亚迪发展初期,品牌认知度较低时,几乎别无选择。
比亚迪生产电池之前,电池生产线动辄耗资数千万元。例如,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投入几千万元;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全干燥的锂电池工作室,需要十几亿元,甚至更高。对于当时的比亚迪而言,根本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资金。比亚迪学习采用人工替代机器的办法,把自动化生产线分解为很多细节,把每一道工序分解成若干个工位,每组工人只需要做很简单的工作。这样,工人无须经过太多培训就可上岗。廉价的熟练工人使用价值几块钱的夹具,就能生产需要上亿元投资的设备一样好的产品。这种人工替代机器的做法,在比亚迪随处可见。(www.daowen.com)
国外高度自动化设备往往具有很强的产品专用性,这也导致了设备的使用率过低,单车摊销的机器成本上升。而相对机器的固定性,人力具有很强的柔性优势。在精密和关键工艺流程上,采用人工替代机器,还会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我们的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作为中国企业,一定要把人力资源用足、用尽。我们要和竞争对手打人海战术。很多人第一次到我们这里,看到这么多人都感到害怕。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人造电池、造手机、造汽车。我们现在有1万名工程师、10万名工人,未来要发展到3万名工程师、30万~40万名工人。我说我们2025年要做成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很多人都不相信。现在我们造产品、造生产线、造工厂,都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说到底,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人的劳动大军、庞大聪明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
王传福的确道出了比亚迪能够始终充满信心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