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脊髓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特点

脊髓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特点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运动障碍脊髓损伤受损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在急性期呈驰缓性瘫痪,可持续6周以上或更长时间,然后进入痉挛期。脊髓损伤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由于脊髓损伤后引起损伤水平以下的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因此导致如外伤、烫伤、冻伤及褥疮的发生。(六)性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表现为勃起异常和射精异常。一般发生于脊髓损伤后1—4个月,发生率16%—53%左右。

脊髓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特点

(一)运动障碍

脊髓损伤受损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在急性期呈驰缓性瘫痪,可持续6周以上或更长时间,然后进入痉挛期。脊髓损伤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可大致分为四肢瘫和截瘫。四肢瘫(quadriplegia)是四肢和躯干(包括呼吸肌)的完全或不完全的瘫痪,由脊髓损伤所致。截瘫(paraplegia)是指下肢及躯干完全或不完全瘫痪,由胸腰骶髓损伤所致。并且,瘫痪肌肉的肌张力形态也表现不同,分为高痉挛型瘫痪和迟缓型瘫痪。一般四肢瘫痪多表现为上肢迟缓型瘫痪和下肢痉挛型瘫痪。

(二)感觉障碍

根据损害的部位和损伤的程度不同,损伤后感觉障碍的表现不一。完全性脊髓横断损伤时,在损伤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完全消失。而不完全性损伤时,损伤部位靠前,则受损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为痛觉、温度觉障碍;损伤部位在后,则为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在一侧,则为对侧的痛觉、温度觉,以及同侧的触觉和深部感觉障碍。由于脊髓损伤后引起损伤水平以下的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因此导致如外伤、烫伤、冻伤及褥疮的发生。脊髓不同节段平面损伤与代表运动水平的关键肌和代表皮肤感觉水平的关键点的对应关系(表3-1-1)。

表3-1-1 损伤水平 (以具有正常功能的最尾端节段为准)的评定

续表

(三)呼吸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延髓网状结构中的呼吸中枢控制呼吸的节律和深度,通过位于颈部脊髓腹外侧的网状脊髓束,以及脊髓前角细胞支配呼吸肌而产生呼吸运动。高位脊髓损伤后,不仅肋间肌麻痹,受颈3—5神经支配的膈肌及呼吸辅助肌,如胸锁乳头肌及斜角肌也将减退,呼吸时,胸廓可呈反向运动,致胸腔负压下降,肺容积和气体交换受到影响。膈神经失去大部分或全部功能,使膈肌功能减退。又由于交感神经受累,使迷走神经占优势,从而导致气管、支气管内腔收缩变窄,同时,由于咳痰能力减弱,支气管内分泌物不能排出,易发生肺部感染。

(四)排尿排便障碍

在不同时期的脊髓损伤中,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在脊髓休克期,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休克逐步恢复时,表现为反射性膀胱和间歇性尿失禁。前者见于T10—T11以上脊髓横断者,骶髓排尿中枢完好,逼尿肌反射恢复,膀胱充盈后可完成反射性排尿,又称尿失禁。后者则不能通过反射完成排尿动作,需要通过加压耻骨上腹壁完成排尿,为尿潴留。当脊髓恢复到出现反射时,刺激下肢皮肤即可产生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则表现为挛缩性膀胱。当患者出现总体反射时,可表现为无抑制性膀胱。排便障碍可表现为便秘等症状。

(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是一种脊髓损伤患者特有的血管反射,多发于T6损伤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后,早期由于失去交感神经的控制,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偏低、体温调节异常、反应迟钝以及定向力差等现象,损伤平面以下,发汗、寒战及竖毛反射均消失。四肢瘫痪的患者可出现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常为身体内在或外在刺激所诱发,如膀胱过度充盈、大小便不畅、压疮、膀胱结石、尿路感染等。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可达300/60mmHg)、大量出汗、面色潮红、脉搏缓慢、头痛、抽搐、视野缺损等症状,如果不立即处理,就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

1.起立性低血压(www.daowen.com)

起立性低血压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脊髓损伤后下肢及腹部内脏的血管收缩机能下降造成的。当患者由卧位到坐位或由坐位到站立位发生体位变化时,由于瘫痪肢体部位的血液流动减慢或停滞,从而患者出现了头晕、眼花等类似于贫血样的症状。

2.体温调节障碍

高位脊髓损伤后,体温经常出现异常,多为体温升高,其原因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传导通路受到破坏;机体的热量不能更好地进行调节;皮肤汗腺失去交感神经支配;出现病态性肌肉收缩;一些合并症导致的感染性高热。而体温降低多由于肌肉瘫痪不能收缩,产热量减少;而交感神经功能丧失以后,肢体血管扩张,散热增多也可引起体温调节障碍。

(六)性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表现为勃起异常和射精异常。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痉挛及性欲高潮障碍,但其卵巢功能很少发生长期紊乱,大部分患者伤后6周左右即恢复月经,生育功能不受影响。性功能障碍与脊髓损伤平面有密切关系。

(七)心理障碍

脊髓损伤给患者在精神上带来了难以描述的痛苦,患者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和情绪性障碍。在早期,患者心理往往要经过震惊阶段、否定阶段、抑郁或焦虑阶段等阶段性的变化过程。

(一)褥疮

脊髓损伤后,特别是颈髓损伤的患者,由于运动能力下降,身体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导致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特别是骨突出部位),致使受压部位皮下组织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好发部位有枕部、肘部、肩胛骨部、骶骨部、坐骨结节部、腓骨小头部、外踝、足跟等。

(二)异位骨化

通常指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形成异常位置的新骨沉积。异位骨化会造成关节活动受限或丧失。一般发生于脊髓损伤后1—4个月,发生率16%—53%左右。发病机制不明。此症好发于髋关节,继之为膝关节及大腿近、远端肌肉,通常发生在损伤水平以下。异位性骨化的临床表现为,脊髓损伤后1—4个月,早期患者的下肢大关节周围出现肿胀和发热,可伴全身低热,肿胀持续数天后导致局部组织变硬,如果炎症期未被察觉出现异位骨化,只是表现出某一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少数患者会出现关节僵硬。异位骨化发生后,在X线片上软组织中可显示出骨的影像。

(三)深静脉血栓

脊髓损伤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伤后第10—40天,发生率为40%-100%,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但具有诸如大腿或小腿肿胀、体温升高、肢体局部温度升高等临床表现的只占15%。未发现和未处理的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和突然死亡,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