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维修政策

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维修政策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资料报道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在实践中,往往依据设备在产品作业中的地位、作用大小来确定其保障程度及维修费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具体的维修策略。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设备折旧年限大体为7年左右。而全员生产维护TPM,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不能按西方发达国家体系的“以设备更新”为主,而是买一套设备要好好地运用和保护。

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维修政策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充裕,故企业的设备管理方式,是以企业的设备专家为中心的管理,是以专家治理为主的,是通过对企业设备的设计制作、装配、运输、安装、调试以及保养方式的改善,来追求设备效率的极限。在使用策略上采取“快速折旧”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设备的投资回收,同时,不断收集设备使用的状态信息,记录该台设备在使用中的设备隐患和故障情况,为下一代新设备的改进积累数据和资料,而用持续“更新换代”新型设备为主的办法,来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这些企业的操作人员,只负责产品作业的工作,日常维护、修理、检查等(即设备检、维修管理)保养工作,则是完全属于专门的维护人员的事情。这种设备管理方式,并没有推行全员参加的小组活动,也没有考虑全员参加的设备的检、维修方法,而是以“资产管理”为主,以追求企业综合效率(OEE)的极限为目标。

有资料报道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在实践中,往往依据设备在产品作业中的地位、作用大小来确定其保障程度及维修费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具体的维修策略。“事后维修”(这里的“事后维修”是指“人为的结果”,是故意等到它不能用了再去维修,而不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事后维修”)是在“不会产生过高的故障后果费用的前提下”,所需的直接维修费用最低,这使其成为企业维修策略的首选。调查表明,50%的企业选择的是“事后维修”模式(最高的90%,最低的也有5%);32%的企业,实施的是“预防维修”模式(最高、最低分别为90%和5%);选择“预知维修”模式的企业,为18%(最高、最低分别为60%和5%)。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如在德国,千人以上的企业仅占整个工业企业总数的1.7%,75%的企业人数都在100人以下),多数设备仍是采用事后维修的。这里所谓人为的“事后维修”,就是“并不实施维修,而是更新、整体更换”的意思。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高科技进程的加速,使得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取鼓励消费与投资的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产品更新周期约为40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缩短为20年;到20世纪70年代,又缩短为10年,目前仅为3~5年甚至更短。为了增加固定资产更新的资金来源,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普遍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不断缩短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初,将设备的折旧年限,由15~20年缩短为12年;20世纪70年代初,则缩短为10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进一步缩短为3~10年。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设备折旧年限大体为7年左右。更新周期的加快,意味着产品寿命的缩短,而产品寿命的缩短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需求。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与技术力量,都相对较弱。条件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其设备管理方式,企业界头脑应清醒,了解关键在于制作产品的装备是否能起到“保障”的作用,重视产品作业线的设备管理,将具有竞争力产品制作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全力推行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www.daowen.com)

要提醒注意的是:国际TPM协会提出了“全面生产设备管理”这一新的概念,这个TPM的含义是,Total Production Management,是“全员关心的服务与产品的管理”或理解为“全面生产设备管理”,这个“TPM”已经由“国际TPM协会”予以注册。

而全员生产维护TPM,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不能按西方发达国家体系的“以设备更新”为主,而是买一套设备要好好地运用和保护。所以,在欧美设备管理的检、维修的基础上,向“修了再用”改变,向“要不断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方向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