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件甬申线轮船信客送递由驻沪泰来祥公司和缄寄宁波镇海渔业银行之信。中式红条封,上书“镇海渔业银行竺蕖峰先生展”,左下方盖“驻沪泰来祥公司信缄”红色章,另手书“和缄十一月十九日”,右上方盖“天津路□□弄口”红色地名章。(图37-1)内附钱庄账单,上记“竺钜封兄……辛卯(1891)四月”,右下方盖“清单即对/有错当查”红色戳(图37-2)。经查,渔业银行行址资料,一说在宁波滨江庙跟,另一说在钱行街,经理章恩祥,但都不甚详尽。从嘉德拍卖目录上见到镇海渔业银行庄票倒是非常真实,其实清末地方开办的小规模银行与钱庄并无明显不同。
第三十八件镇海竺师爷遗物中有两件同瓯江流域相关的民信局实寄封。一件光绪辛卯年(1891)由温州邮镇海泰余宝庄。正面书“安吉字第十一号,内安要家信,敬祈大有丰宝号饬递宫前交泰余宝庄内致竺巨峰先生勋启,自瓯企荣托”。另一件书“自鹿城竺企荣托”,封正面左下方盖“温州顺生号缄寄”红色章,系竺师爷二弟竺企荣从温州顺生号寄发。封背中缝书“辛卯五月拾贰日”“切勿耽搁”“镇酒资……情讫”等字样,上下封口处盖“顺生号”红色椭圆形章。左上盖“瓯郡协兴昌记轮船信局”红色戳一枚,十分清晰。据悉,瓯郡(温州)民信局实寄封存世极为罕见。从竺师爷所遗存二弟启莹的一大批信件中可见其经商范围十分广阔,从江西九江到扬州仙女庙以至上海、温州等地。书写内容大都是商情与家事,兹酌情选录部分,以飨同好。(图38-1、38-2)。
“协兴昌记信局”(协兴、老协兴信局)创立于清咸丰初期,历史悠久,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仍活跃在东南沿海。从宁波邮局档案中可见1934年3月1日向邮局登记领有执照的协兴昌记信局资料,执照号为第31、82、383号,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总局设在鄞县(宁波)、上海、闽侯(福州)。在各地设分局24处,列有17处,计鄞县、上海、江都、镇江、南通、芜湖、怀宁、南京、九江、汉口、永嘉(温州)、思明(厦门)、汕头、香港、番禺(广州)、天津、烟台。协兴昌信局是以沿江河海水道为主的轮船信局,上述资料反映的已是信局的晚期,可见其全盛期设于各地的分支机构更为广泛。温州府(永嘉)瓯江口是浙东南向外辐射的重要港口,出海口可以同上海、宁波、厦门、台湾等地相交往,沿江东流与丽水相通,北上则同钱塘江支流相连接。陆路周边山峰连绵,交通闭塞,在古时行走十分艰难。历史上曾设市舶司,是对外开放的良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沿海各埠相继对外开放,温州于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允开为通商口岸,从而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海运交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之民营信局应运而生,发展迅猛,瓯郡协兴昌记轮船信局实寄封的发现证实了这一段历史。在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建立之前,商民通信汇银主要依靠民营信局的传递,可是浙东南地区乐清、永嘉、平阳、瑞安、丽水、青田等地,至今少见有早期民信局实寄封与单证的发现。温州地区的史志中只找到温州永义昶裕记信局、温州永利东记信局两家,此次发掘到的“瓯郡协兴昌记轮船信局”实寄封尚属首次亮相。
⊙图37-1
⊙图37-2
⊙图38-1
⊙图38-2
海峡两岸邮史研究会印发《邮史研究》第十二期,著名集邮家蔡英清先生《台湾早期邮政(下)》一文第24页提道:“独虎票使用时间甚短,仅有124天历史,使用期间在台南仍有三家信局:全泰盛、协兴昌、福信康,皆是台北总店台南分号存在。”此文中的“协兴昌信局”同上述温州“瓯郡协兴昌记轮船信局”应是同一家,它将温州—宁波封又推前了几年(1891)。清代台湾协兴昌记轮船信局的存世说明该局业务不仅在宁波、上海、烟台、天津,而且南达思明(今厦门)、汕头、香港、台湾。从浙东沿海甬江、瓯江经思明直达台湾的海上邮路早已有之。民信局充分利用海上交通线运送信件银钱包裹,既经济又方便,辐射范围广大。协兴昌记轮船信局从清晚期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广大商民服务,经历了百余年历史,难能可贵。蔡英清先生文中对信局的活动最后提示称“其作用皆有检讨之余地”,说明海峡两岸史学界都相当重视对古代交通邮史——民营信局的研究。
⊙图39-1
第三十九件光绪辛卯年(1891)宁波本埠信客传递银行钱庄间的银信账单。中式红条封,上书“镇送渔业银行内呈竺蕖峰先生升。十一月初九日”,左下方盖“甬江慎成庄缄寄”(宁波本埠钱庄)红色印,右上方盖“信义通商”红色椭圆形阴体闲章,按现今的说法应该是一枚宣传戳,做生意信义第一,这是宁波帮商人所崇尚的风格。笔者另珍藏有一枚古代牛角制圆形“信义通商”章,形式虽不同,但含义相似。另附一件账单,上书“竺蕖记”,商码记账,盖16枚“楣”字小圆章。(图39-1、39-2)
第四十件光绪辛卯年(1891)宁波镇海本埠信客传递银行钱庄间的银信。中式红条封,上书“镇海渔业银行内竺蕖峰先生升”,左下方盖“甬江慎成庄缄寄”红色章,盖“信义通商”红色椭圆形阴体章。附信书“蕖峰仁兄先生大鉴……附下合同根一纸委介洋拾五元……顺报今市规元……申元……大安。慎成”,顺报规元行情。(图40-1、40-2)
⊙图39-2
⊙图40-1
⊙图40-2(www.daowen.com)
“信客——守信之客”,这是宁波尚健在的老信客徐云芳先生的一句金言。信客立业关键在于一个“信”字,能够取得顾客信任,才能开展邮递业务。据他介绍:信客服务项目众多,几乎什么都有,包括递送汇票银洋、衣服包裹、生鲜食品,代办代购代取甚至往返护送老人、携带小孩等等。信客有大小之分,服务对象和业务各不相同,诸如宁波七邑信客联合会会长董纪棠专包甬申两地钱庄从业人员,为从事金融业的宁波同乡服务,收入非常可观。三北石永兴专为烟草行业内的宁波同乡服务,也是大户头。笔者父亲大多为在上海开办医药食品行业的宁波同乡递送银信包裹,如著名的上海童涵春药号、蔡同德药号、胡庆余堂药号、三阳南货行等。笔者曾被信客收费形式困扰,因信封上大多没有信客收费记录和戳章。经徐云芳老人的指点,终于解开了困惑,甬申线、甬汉线轮船信客以及本地信客各有他们固定的服务对象——顾主,特别是钱庄间的往来,不计多宽,按年承包收费,因此在信件、物单、账单上除会长董纪棠信客制有专用戳章外,大都未盖信客戳记,也无邮资记录,这是信客封与民信局实寄封的最大区别。
第四十一件光绪壬辰年(1892)本埠民信局邮递钱庄间的银信账单。中式自制折叠封,上书“寄宝前泰余宝庄竺巨峰先生启,顾保如托”。左下方盖“镇邑恒慎号缄寄”红色章。左上方书“附联票壹本”,右上方盖“胜记”红色花章。(图41-1)背书“九月初贰日封”,盖红色封口章三枚,右书“酒力讫”,示邮资已付。(图41-2)附信函局部。(图41-3)
第四十二件光绪乙未年(1895)一件用真丝纸多层折叠而成的中式红条信封,封正面书“内安要家函,烦局即带上洋,送交可炽铁宝行内交陈仁为先生收下,费神专递交竺钜封先生收□。家中托寄”。封背盖“镇邑全盛泰记信局”戳,上书“酒资已给”,中缝书“乙未五月十二日镇邑西水门封”“勿搁乃托”。(图42-1)函书“钜峰吾儿知之:前日寄归家信均已收到,弗念。初八日交全盛局寄来衣包壹个,内衣共计八件,谅早收到,何故至今并无复信……暑安。母字”。(图42-2)从信函中可见竺师爷身处异乡,往返银信大都经全盛泰记信局收寄,而甬申间的银信包裹则通过轮船信客传送。旧时文人习惯使用多层宣纸或丝织纸折叠成封后,内放信笺,中间贴上红纸条,如同信封,有的直接将字写于纸背,俗称信笺或邮简,用信封已较晚。
第四十三件竺师爷之弟竺修舜光绪丙申年(1896)自江西九江经民信局传递的家信,记录了大清邮政开办初期民众对国家邮政朴实的认识和反响,现简介于后。
⊙图41-1
⊙图41-2
⊙图41-3
⊙图42-1
⊙图42-2
竺修舜从江西九江托全盛局寄递至宁波镇海的家信,中式红条封,封背中缝书“丙申桂月拾肆日九江封”,上盖方形护封章。右上角书“酒资付讫”(邮资已付),盖“九江全泰盛轮船局”双格碑形红色戳两枚,一枚盖于“酒资付讫”之上,比光绪乙酉年“九江全泰盛轮船局”戳记略大一些。右侧书“此系要信,查为谨慎乃祷”。至上海中转盖“上海全盛泰记信局北市三马路”无框形双排含地名信局戳。(图43-1)九江顺长江水道而下抵上海,由原局转口改道海运到宁波,邮路清晰。上海至宁波甬申线海轮往返频繁,每日来往交通方便,夜航天亮即抵埠,民信局充分利用此一水路黄金通道。竺师爷遗物中有修舜在丙申年的亲笔信,内一件十六日寄发。信中开首即提到“拾四日托全盛局寄奉壹信,内附晋云庄票壹张,计洋柒拾元”(应是山西商帮钱庄票),为此,十四日封上特书“谨慎乃祷”,因封内附有票据。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信内向其母亲详细介绍了大清邮政局即将开办的情形,内书:“再,邮政局闻得定于十一月廿八开市,即英正月壹号(即1897年1月1日)为始,带信要分轻重(指论重计资)……母亲待该时写信须用薄纸,信封用薄皮纸可也,虽有佛头(指邮票)可买,每张洋一分,未知如何用法(指预付邮资)尚还不知,余言容后再告。”(图43-2)它非常生动地介绍了大清邮局开办后论重计资、贴用邮票、预付邮资等新鲜事物。在修舜十一月二十五日家信中又提到“邮政局今冬不开,正月再话(指阴历)”。大清邮政局终于在1897年2月陆续在各地开张,本件信函记载了对大清邮政官局开办的关注。
竺师爷遗存下来的史料实物,反映了大清邮政官局建立之前我国广大商民包括官僚的家信汇银捎物全赖民信局传递。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我国,五口通商后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交通事业有了发展,促进了挂牌的民信局(私营邮局)的发展。到清同治光绪年间,信局的经营范围已遍及全国各地。大的信局在各地的分支代办处达近百处,民众普遍称便。百年间,民营信局实际上承担了商民以至官僚的邮递通信、汇银、捎带包裹等业务,成为我国邮递(电)通信的主流。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对广大商民来说影响不大,直至1897年国家正式开办邮政官局之后,才引起商界和平民百姓的注意。尽管民信局的创始与发展少有官志记载,但是存世实物充分证明和记载了这段重要的民间邮史。竺修舜是个商人,活跃于湖南、湖北、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开有米行、钱庄,兄长则是府台师爷,从光绪乙酉年到丙申年(1885—1896)十余年间所留存下来的信件实物证明他们之间的银信包裹递送全部依赖民信局托寄,而对新式邮政则一无所知。直至清光绪丙申年(1896)大清邮政官局即将开张才得知寄信要用“佛头”,并知论重计资需用薄纸,此时距海关邮政开办已有18个年头,在此期间海关邮政似乎同我国商民官僚毫不搭界,邮递业以民信局唱主角乃是不争的事实。1896年中国现代邮政开创了它的新纪元,中国民信局则受限制并渐趋没落、消亡以致被强制取缔。直至百年后改革开放使民营快递——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壮大起来。
⊙图43-1
⊙图43-2
第四十四件光绪丙申(1896)十一月廿五日竺修舜由九江南顺记号函寄仙女庙,经九江政大源信局邮递,中式红条封,正面书“安要家信,烦寄仙女庙送协茂恒米号/竺巨封先生启/自□阳启莹氏托”,左下方盖“九江南顺记号缄寄”红色章,右上方盖地名章。封背中缝书“丙申拾壹月廿五日护封”,上盖“九江南顺记号缄寄”封口章,右侧书“酒资情讫”,左下收信人书“廿六日复”,中盖“九江政大源信局”红色戳,比较少见。(图44-1)函书:“胞兄大人……□作为帮账兼理信务等云,不悉开春如何,尚为一忧……邮政局今冬不开,新正再话……”(图44-2)前一封竺修舜函显示,竺师爷尚在家乡镇海,此信则已去扬州仙女庙,时间都在大清邮政开办的前夕,可见奔波繁忙。
第四十五件光绪丙申(1896)腊月竺修舜由九江南顺记号函寄仙女庙信函,内书:“胞兄大人侍右:昨接拾九日所发手书,……上月廿五寄我一信,此信未曾收到,请为追究,未审交于何局,可恶之至。以后务须嘱全盛、政大源两局带下为要,以免遗失……”(图45)清光绪早中期我国民信局发展迅速,可是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的小规模民信局经营紊乱,信誉极差,时有银信丢失情事发生。函中其弟推荐了声誉上佳的全盛(全泰盛)和政大源民信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