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川盐与永岸营造

清代川盐与永岸营造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和私售贩盐,清政府在招商贩盐的同时,划定了川盐行销的区域和范围,清乾隆元年,《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其中,“岸”是指销盐区域,清代施行“引岸制”,即以产区为场,销区为岸,以各场之盐,分配各销岸。“永岸”即以叙永为中心,是川盐古黔道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清代川盐与永岸营造

贵州行销川盐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据《四川盐法志》记载:“贵州向无盐……《元史·本纪》:至顺元年十一月壬申朔,云南行省言亦奚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省以盐给之。考至元二年,置亦奚不薛总管府(今贵阳市),是为贵州食川盐之始。至明一代,亦无专食之盐”[7]。由元至明,入黔的川盐未纳入专卖制度之内,仅是以盐健马,预防马病死。及至清初,由于川盐“地近且便民”,故始食川盐,在数量和规模上以“零食”居多,“皆系黔地小民,到彼零星接买,马载人挑,分途运售”[8]。清雍正九年(1731),四川巡抚宪德实施计口授盐之法,认为“黔省……每岁需盐若干,究未深悉,请令黔省照川省,按口之法,每口食盐一斤,酌议每年实可销盐若干”,计口授盐规定引额,并由各县招商承办,但因“黔省途遥路远,商人不能前进,系彼处商人转运该州县”,[9]故川盐入黔之转运由此始也。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和私售贩盐,清政府在招商贩盐的同时,划定了川盐行销的区域和范围,清乾隆元年(1736),《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其中,“岸”是指销盐区域,清代施行“引岸制”,即以产区为场,销区为岸,以各场之盐,分配各销岸。“永岸”即以叙永为中心,是川盐古黔道上的重要节点之一。运销“永岸”川盐自五通桥或自贡自流井盐场运出,沿沱江至纳溪后卸载,转经永宁河,改用小船运载,逆水行舟至永宁,再转陆运分七条路进入贵州毕节、水城、普安,[10]经“永岸”运盐路线又有永宁道之称。(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