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盐在中国历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是北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食盐供给基地,同样也是历代王朝财税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保障。郭正忠说道:“没有哪一座盐池,像晋南解池那样,为华夏族的发祥做出长久而大量的奉献;也没有哪一座盐池,像晋南解池那样誉贯千古,并不断招来各方的瞩目与利害纠葛。”[2]河东盐能够在这一地区形成,并质量上乘,与河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分不开。
对于盐池的形成,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早出现河东盐池记载的是《山海经·北山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3]唐代崔敖说道:“浸淫中条,岳渎宣精,融为巨浸。”[4]他主要是说河水侵蚀中条山导致山体空洞,从而为盐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明朝吕泾野认为盐池形成主要为中条山阻挡黄河水,形成“水积潭”,久而久之由于积淀作用,盐池逐渐形成。柴继光在《晋盐文化述要》中将盐池的形成归纳为“神牛造池说、麒麟造池说和蚩尤血成说”[5]的传说。(www.daowen.com)
上述关于盐池形成之说无非站在地形和传说的角度进行阐述,如果我们以宏观的视角将盐池放在立体式的环境中考虑,就会发现盐池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盐池东西长35 千米,南北宽5 千米,总面积约130 平方千米,池面海拔320 米,水深0.2~2.0 米,为三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地质遗迹。[6]解州(今山西运城一带)二池,在中条山以北,处于小盆地中间,“盖河势屈曲回抱,而中有盐泉。水性至曲而折,盐性至曲而聚。《洪范》曰‘润下作咸’,积千里之润,去海既远,是以伏脉地中,聚而作咸,此盐水之所自由也”[7]。足以说明运城盐池蕴含有丰富的矿物资源,而盐池形成与整个地形板块运动有关:由于板块运动造成中条山附近发生垂直运动,从而形成盐池的底部和阻挡水汽的山峦,每当遇到雨水,大量矿物元素等就会随雨水流进盆地底部,随着时间推移,盐分积累越来越多,从而出现盐池雏形。[8]同时要想成盐,对于每天日光的照射时间有严格要求,而盐池所处位置正好满足这一要求:河东盐池位于晋南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分明的旱季和雨季为盐的形成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到风季则利用风力资源,大面积地进行晒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