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罗泉盐神信仰:兴衰探微

罗泉盐神信仰:兴衰探微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泉井作为四川井盐的代表,却也奉盐商喜爱的管仲神,这是一个值得说明的问题。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商业文化的兴起,罗泉的盐神信仰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罗泉的盐业顶峰在清代,而盐神信仰也是在清代才具规模。现今罗泉镇子来桥东边仍有全国迄今唯一保留完好,专门供奉盐神的庙宇——盐神庙。于此,管仲作为罗泉镇的祭祀盐神便不难理解了。

罗泉盐神信仰:兴衰探微

“一定区域内的民间信仰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特征。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成是与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经济形式等密切相关的。”[12]中国食盐很早便生产了关于盐的起源和开发有很多自然和人文神话传说,《礼记·曲礼下》曰:“凡祭宗庙之礼……韭曰丰本,盐曰咸鹾。”可见,盐早已运用在宗庙的祭祀中。在盐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它与民俗进行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李乔在其论著《中国行业神崇拜》饮食类中谈及盐业行业神时,比较具体地分析了海盐、池盐、井盐等盐种中全国各地的盐神信奉情况。一方面,不同的盐种有不同的盐神信仰,另一方面,同一盐种也会选择不同的盐神信仰,简而言之,就盐神祭祀的对象来说,可分为赐盐的神灵(人类或虚构神)、盐业的发现者、生产者、推行者等。现举几例:

(1)盐业发现者的崇拜。云南白族有叫“谷女”的盐神,她原是牧人的女儿。有一天于山上放牛时,发现了一股咸泉水,带回去烧菜发现味道变好了,从此白族人开始用盐。后谷女不幸遇难,白族人为纪念她,每逢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隆重的迎神赛会来祭祀她。

(2)开凿盐井功臣的信仰。如自贡地区的梅泽、陵井的井神张道陵等。明曹学佺《蜀中广纪》引《文同奏避张陵名状》:“按陵本沛人,世有别传载其异事者尤多,臣不敢以闻,然观其为井之功,实非常人所能建置。此州之民既赖之以为生,复畏之以为神,凡遇其祠庙,及道其所以昔日为井之事,皆慎然如肃不敢少懈,如在其上与其前后,若是之恭也。”[13]“张道陵祠在县西南一里,陵开凿盐井,人得其利,故为立祠。”[14]陵井位于今四川仁寿县,张道陵被当地传为最初凿井的盐业鼻祖,奉为盐神。

(3)赐盐之神灵。重庆巫溪县大宁监是宋代川东著名的产盐区。早在五代时,当地便传说“盐井水中往往有龙,或白或黄,鳞鬛光明[15],至宋代便衍化为“龙神”,于盐泉出口嵌以铁龙头,龙口下有“龙池”,并立“龙君庙”,庙内奉祀三位龙神。[16]

资中县罗泉镇信奉的盐神,是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盐业发展的功臣管仲,从类型上可归为盐业的推行者。“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策,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方开。”[17]管仲制定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正盐策》,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策》,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管仲是盐政管理的鼻祖,尤其为盐商推崇。明清时期江苏淮盐区的盐商几乎都拜管仲,甚至在家里挂上管仲的画像,祈求盐利。罗泉井作为四川井盐的代表,却也奉盐商喜爱的管仲神,这是一个值得说明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商业文化的兴起,罗泉的盐神信仰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罗泉的盐业顶峰在清代,而盐神信仰也是在清代才具规模。现今罗泉镇子来桥东边仍有全国迄今唯一保留完好,专门供奉盐神的庙宇——盐神庙。盐商钟达仁出面筹资18 000 两白银,集众人之力修了这座庙宇,占地1 964 平方米,建筑面积2 700 平方米,初衷是“盐商们为了祈求神灵永保盐业发达,方便集会。在清同治七年(1868)筹资建庙”[18]以谢盐神。于此,管仲作为罗泉镇的祭祀盐神便不难理解了。民国14 年(1925)罗泉井盐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后,民国政府曾拨白银200 两,官制贴金粉字“盐神庙”大匾一块悬挂。直至民国晚期,此地每年举行的盐神节,祭祀规模宏大,全镇甚至周边各地的盐商、百姓均会聚集。(www.daowen.com)

庙门内楼顶是戏楼,共132 平方米,由8 根浑圆硕大的木柱托起楼顶,两侧店铺的木楼各有五间小屋。内里中间是宽敞的露天坝,面积305 平方米,露天坝东西两侧扶环廊,经店铺的木楼回廊可至戏楼,露天坝后面是13 级石阶,随阶而上,可直登正殿。正殿坐落在盐神庙最高处,均布着四根金龙缠绕的大木柱,管仲、关羽火神祝融的神像就巧妙地被供奉在四根龙柱的正中央。[19]主供为盐神管仲,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不但神像位置居后,而且塑像小,明显作为管仲的陪衬神像站在正殿两侧。

这座神庙,亮点有三:庙内供奉的主神是盐神管仲,而又由道士住持,性质实为一座道观;庙内有附属建筑戏台,并与正殿遥相呼应;正殿不仅供有盐神,更加有火神和武圣陪伴左右。首先春秋战国以后,中国道教对盐十分钟情,不仅记载流传下来许多含有食盐原料的灵丹妙方,而且记载有许多与道人有关的神话传说。如《蜀中广记》有载:

陵井监图经汉时有山神,号十二玉女,为道人张陵指陵上开盐井,因此陵上有井故名陵州。《云笈七笺》云:“张天师经行陵州,山中有十二玉女来谒,愿奉箕帚,天师知其地下阴神也。谓之曰:‘汝等何以为献?将观厚薄而纳焉。’玉女各献玉环,径皆数寸。天师曰:‘献同奈何?’乃化十二环为一环,径尺投入地,约曰:‘有得者即纳之。’投地,地陷成井,玉女争脱衣入井,以探环。天师取其衣,藏石匮中,玉女遂不得出,即陵井也。”[20]

据此看来,道教与盐渊源甚早,张陵即张道陵也,五斗米道创立者。前文已举例,陵州人甚至为张道陵修祠,奉为盐神,地位极高。此则神话发生的地点在陵州(今四川仁寿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与罗泉相邻,如此看来,罗泉所设盐神庙,性质为“道观”,乃受此影响。其次,古戏台建于庙、观内本属正常搭配,如浙江省桐乡乌镇修真观内有戏台、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内有戏台等。罗泉盐神庙内戏台风格仍为翘角飞檐,只是布局稍显不同,观察其建筑设计可以发现,戏台正对大殿,两侧均为商铺,可见此处真发挥了“方便集会”之功用,庙里有如此重的商业气息应是受了当时整个氛围的影响。镇上共有九宫八庙一寺,另有数十家戏楼、十多家茶馆、十多家赌场和二十多家妓院,而盐神庙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商业文化与盐神信仰融合交织,相互并存、影响。关于最后一个亮点,从四川井盐的生产流程来看,井盐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凿井、汲卤、煎盐三种工艺,第三项必离不开火。《华阳国志》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21]根据重庆市博物馆编《四川汉画像砖选集》的解释:“这个熬盐的长灶,是以柴为燃料,灶门可见火光,一人正在加柴扇风以增强火力,火焰通过五锅,最后由‘曲突’出烟。”[22]火对于产井盐可谓相当重要,火旺盐出,供奉火神当然是为了保佑盐产稳定,这与盐业经济又紧密联系着。关公作为重情尚义的代表,民间向来是崇敬有加,经商之人要想财富广聚,必定是重情尚义的,同时也反映了制盐人希望以忠义制约利害矛盾的道德诉求。三者的同时供奉,恰是宗教祈福、教化、实用功能的巧妙融合,可谓独具匠心。

在人类盐业发展史上,盐业生产经营者为方便经营之故很多就地营造各种庙宇或会馆,或以炫耀郡邑,或显示文化内蕴,或突出宗教信仰。世界因盐业而建的庙宇和会馆一万余处,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盐业会馆首推原自贡西秦会馆,由当时陕西商贾集资所建。这些文化痕迹无不与商业发展有关,而当繁华过尽,留下的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承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持续2000 年的井盐开发使得罗泉镇矿盐资源走向枯竭,昔日商贾云集、马嘶骡叫、人声鼎沸的景象再也没有重现。罗泉盐井日趋式微,繁华一如珠溪河畔渐次消失的井架,不知不觉间退出了古镇。如今,盐神庙和五里长街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虽然盐神庙已些许破落,支撑大殿的基石已有明显土黄色风化痕迹,庙内仅有一个老道士,每天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来此朝拜的人越来越稀少,但罗泉盐神庙是社会发展、盐业兴衰和盐文化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