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业和戏曲艺术研究的独特特点

盐业和戏曲艺术研究的独特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业与戏曲艺术关系的研究正是40 年来学术研究理念及思路开拓与变化的体现。对盐官及其周边人群与戏曲艺术的关注也集中于淮扬盐官,并未涉及其他盐区官员,占总成果的 14%。与此相比,盐业其他领域与戏曲艺术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盐业遗产与戏曲文物、文化地理的研究约占总成果的18.4%。立足基本文献史料,结合文物、口述等开展“三重证据”的进一步研究,能够为盐业文化与戏曲艺术的内涵式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空间。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盐业与戏曲艺术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盐业与戏曲艺术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盐业史研究重心的逐渐转移和开拓以及盐文化研究的兴起而逐渐展开的。在此之前,盐业研究大多集中于从经济史、财政史、科技史等领域。20 世纪中叶以后,学术研究中的人文主义倾向逐渐明晰,“有兴趣研究历史的人,又将注意力转到历史中的经济与社会方面,或者是转到那只讨论思想,而不问及国家起源及其在时代中的地位的所谓‘动态的文化史’上”[170]。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盐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研究,逐渐体现出从行业物产到行业人群主体及其行业遗产的传承及发展这一研究路径的转移。尤其是21 世纪以来,后现代研究“创造性的分析实践”的研究表述方式也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盐业与戏曲艺术关系的研究正是40 年来学术研究理念及思路开拓与变化的体现。

第二,从现有成果看,对盐业从业人群与戏曲艺术的关系研究占总成果的 53%。其中,对盐商的研究着力尤为突出,占总成果的 30%。而在盐商的研究中,由于明清盐业中心的南移以及随之而来的淮扬盐业资料存世的丰富,淮扬盐商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既有像朱宗宙、王振忠、明光等学术功底深厚的前辈学者潜心于该领域研究,也有如杨飞、相晓燕等中青年研究学者中的杰出代表驻足其中。相比于淮扬盐商与戏曲艺术研究的百花齐放,其他盐区的盐商与戏曲艺术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晋商与戏曲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晋商中后期的票商群体,对晋、陕盐业商人的研究还混融其中,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解读。对盐官及其周边人群与戏曲艺术的关注也集中于淮扬盐官,并未涉及其他盐区官员,占总成果的 14%。虽然从研究视野上仍有提升空间,对川盐区盐工这一群体艺术生活的系列关注依旧十分难能可贵,占总成果的8%。

与此相比,盐业其他领域与戏曲艺术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占总成果约13.6%的对盐业行业神祇崇拜及祭祀演艺的探索和考察还停留在“阐释性研究”阶段,对其深层次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其向“求是性研究”的开拓还应引起学界注意。对盐业遗产与戏曲文物、文化地理的研究约占总成果的18.4%。此领域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宏观梳理与考察,比较研究还未及开展,质化研究还未及深入。盐业与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占总成果的12.2%,主要聚焦于川剧等个别剧种,对其他剧种的形成及传播研究还可进一步推进。

第三,从成果生成的时间分布来看,虽然对盐业与戏曲艺术的观照始自20 世纪80年代,但此领域研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20 世纪后20 年对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共占总成果的13.9%,其时绝大多数学者仍旧把研究精力投入到对盐产技术、盐政制度、财赋变迁等角度。进入21 世纪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程度的开拓,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成果占总成果的23%,特别是2010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空前发展,占总成果的63%。

第四,从成果研究的时间分布来看,现有成果集中在明清两代,占总成果的97%,其中清代高达 79%。对戏曲形成期与盐业关系的研究仅有1 篇。对当代盐业与戏曲艺术的关系研究有3 篇,虽数量有限,但从中依然能看到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资料分布不均所致。较之前代,在盐业中心南移之后,清代盐业与戏曲活动的交融共生关系大量地保存在正史、笔记、方志、实录、档案等文献资料当中,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的文物资料也有大量留存,这都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清之后历经战乱割据的时代变迁,许多资料也难免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对其能够开展的研究也相应受到影响。立足基本文献史料,结合文物、口述等开展“三重证据”的进一步研究,能够为盐业文化与戏曲艺术的内涵式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空间。

总的来说,虽然对盐业与戏曲艺术交融观照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相较于行业领域及其戏曲艺术本身的密切关系来说,仍旧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推进。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戏曲文物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44)、2017 年度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上党地区戏曲文物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CZS063)的阶段性成果。

[2]李爽(1978—),女,山西运城人,山西省运城学院教师,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在读。

[3]刘庆龙、蔡建:《近20 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盐业史研究》,2005(02):42-49。

[4]吴海波:《二十世纪以来明清盐商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7(04):55-65。

[5]李传江:《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江淮盐业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12(02):52-62。

[6]李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13(02):52-64。

[7]李传江:《江淮盐业研究六十年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01):53-62。

[8]赵小平,肖仕华:《八十年来云南盐业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14(03):139-150。

[9]王红梅:《海盐文化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3):1-4,18。

[10]程龙刚,邓军:《“〈盐业史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暨多维视野下的中国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盐业史研究》,2016(04):74-80。

[11]孟浩:《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盐业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26-31。

[12]朱雄,纪丽真:《20 世纪以来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1(04):99-105。

[13]曾凡英:《再论盐文化》,《盐业史研究》,1998(01):24-32。

[14]曾凡英:《论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载盐城市海盐文化研究会《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8。

[15]宋良曦:《中国盐文化的内涵与研究状况》,载《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2008:7。

[16]马继云:《盐宗的传说及其崇拜》,《盐业史研究》,2014(02):17-23。

[17]宋良曦:《中国盐业的行业偶象与神祗》,《盐业史研究》,1998(02):15-23。

[18]宋良曦:《中国盐业与地方会节》,《盐业史研究》,2000(04):25-31。

[19]孙玥:《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盐崇拜》,《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0]于云洪,王明德:《盐业神祇谱系与盐神信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03):108-113。

[21]王俊芳:《盐神信仰的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兰台世界》,2015(34)。

[22]武峰:《浙江盐业民俗初探——以舟山与宁波两地为考察中心》,《浙江海洋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04):6-10,15。

[23]王俊芳:《盐神信仰透析——以海盐盐神信仰为例》,《兰台世界》,2014(27)。

[24]薛卫荣:《山西运城盐池神庙三连戏台及演剧活动考》,《中华戏曲》,2009(02):126-136。

[25]赵琪伟:《甘肃盐官盐神信仰》,《寻根》,2012(06)。

[26]赵橹:《略论阿昌族“盐婆”神》,《民族文学研究》,1987(03)。

[27]胡继民:《盐·巴人·神》,《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29-32。

[28]宋良曦:《自贡盐业会馆的兴起与社会功能》,《盐业史研究》,2001(04):33-37

[29]邓晓,何瑛:《远古三峡的盐与盐神信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0]何启波:《巴盐文化中的盐神崇拜》,湖北民族学院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

[31]赵本凡:《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32]陈艳:《巫溪大宁盐场的盐业信仰及其崇祀场所的演化》,《长江文化论丛》,2012(00):18-32。

[33]李晓莉、杨甫旺:《石羊盐区多元宗教的形成融合及变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版)》,2010,27(01):62-66。

[34]李陶红:《云南白盐井盐业社会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民族论坛》,2016(02)。

[35]吕湛华、魏军:《探索潮汕民俗盐灶拖姥爷在舞台上的视觉表现》,《艺术科技》,2016,29(01):387。

[36]朱宗宙:《清代前期扬州盐商与地方文化事业》,《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4):13-19。

[37]朱宗宙:《乾隆南巡与扬州》,《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4):136-140。

[38]朱宗宙:《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盐业史研究》,1999(02):44-48。

[39]朱宗宙:《“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盐商营造的扬州人文环境》,《盐文化研究论丛》,2005:10。

[40]朱宗宙:《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01):80-85。

[41]朱宗宙:《扬州盐商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2(02):108-116。

[42]明光:《扬州盐商家班研究》,《艺术百家》,1990(04):24-30。

[43]王振忠:《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106-114。

[44]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99-107。

[45]丘慧莹:《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活动研究》,《戏曲研究》,2005(01):205-231。

[46]秦翠红:《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安徽史学》,2005(05):15-20。

[47]石艳艳:《论清代文艺传播活动中的扬州盐商》,《求索》,2007(10):174-176。

[48]杨飞:《乾隆南巡与扬州的戏曲供奉》,《中华戏曲》,2010(02):183-201。

[49]板俊荣:《海州五大宫调概述及称谓》,《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3):41-42。

[50]田力,赵岚:《盐文化视域下的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传播》,《戏剧文学》,2012(10):73-77。

[51]刘水云,郑培凯:《清康乾年间昆曲复兴的盐商背景》,《戏剧艺术》,2013(01):32-43。

[52]梁银辉:《雅士与盐商的超时空对话——明代士大夫与清代盐商的昆曲家班比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6):69-72。

[53]连赟:《两淮盐商对江苏牌子曲类说唱音乐的影响》,《音乐创作》,2013(12):138-140。

[54]明光:《戏剧家班、题咏与创作——清代扬州盐商戏剧活动研究》,《浙江艺术职业学报》,2015,13(03):17-26。

[55]芦玲:《盐商的文化消费与京剧的形成——以18-19 世纪的扬州为中心》,《兰州学刊》,2017(10):108-117。

[56]板俊荣:《论明清盐商“高文化”中的散曲曲唱艺术》,《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17,39(01):47-49。

[57]刘文峰:《明清时期晋商对戏曲的贡献》,《中国文化报》,2013-11-11(008)。

[58]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 年博士学位论文。

[59]王福雅:《晚明商贾与戏曲的传播》,《求索》,2009(09):182-184。

[60]张春娟:《晋商、移民与戏曲》,上海戏剧学院2013 年硕士学位论文。

[61]罗娟:《明清时期山西戏曲与晋商》,华中师范大学2013 年硕士学位论文。

[62]朱宗宙:《略论清代两淮盐商江春》,《盐业史研究》,1991(03):28-36。

[63]明光:《班主江春传论》,《艺术百家》,1993(02):35-40。

[64]杨飞:《清代江春康山草堂戏曲活动考》,《中华戏曲》,2007(02):159-173。

[65]夏冉:《刘清韵戏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

[66]王丽娟:《“扬州二马”文学活动研究》,扬州大学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67]夏玉瑶:《扬州盐商七大内班研究》,苏州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68]明光:《金兆燕与两淮盐官、盐商关系述论》,《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0(01):69-79。

[69]明光:《康熙朝扬州盐商文人程庭》,《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2(02):117-126。

[70]陈凤秀:《江春交游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341-343。

[71]陈凤秀:《清代寓扬徽州盐商社会网络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3 年硕士学位论文。

[72]张朗:《从徽班进京看徽商江春的文化策划智慧》,《华中人文论丛》,2013,4(01):188-191。

[73]明光:《李斗戏曲创作与理论》,《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03):1-7。

[74]孙书磊:《〈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早年行实系年考》,《南大戏剧论丛》,2013(00):76-84。

[75]王振忠:《再论清代徽州盐商与淮安河下之盛衰——以〈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为中心》,《盐业史研究》,2014(03):72-80。

[76]相晓燕:《骚情史笔 杂剧杰构——〈四弦秋〉解读》,《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03):63-67。

[77]相晓燕:《赵翼与扬州》,《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6(02):93-99。

[78]朱平:《文人、戏曲、园林:清代寓扬微商江春的生活世界》,华中师范大学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

[79]王鑫:《盐商郑氏家族文学文化活动研究》,扬州大学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80]黄强:《乾隆庚子扬州设局删改曲剧始末》,《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3):170-172,179。

[81]李占鹏:《陈烺及其〈玉狮堂传奇〉述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00):195-209。

[82]潘融:《戏曲家陈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www.daowen.com)

[83]王安明:《陈烺〈玉狮堂十种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84]郝金艳:《陈烺〈玉狮堂十种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85]李秋新:《论陈烺的历史剧创作》,《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06):47-52。

[86]郑政:《试论陈烺传奇的剧情构思》,《闽台文化研究》,2016(04):104-110。

[87]鲍开恺:《扬州卢见曾幕府戏曲活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

[88]俞映红:《卢见曾在扬时期的文学活动》,浙江师范大学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

[89]王连琦:《卢见曾在扬州的文学活动研究》,南京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90]程璇:《卢见曾幕府及其戏曲活动研究》,济南大学2013 年硕士学位论文。

[91]王万祥:《清代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研究》,扬州大学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92]杨飞:《曾燠扬州幕府戏曲活动叙论》,《求是学刊》,2011,38(06):104-111。

[93]李传江:《卢见曾幕府交游及戏曲创作考》,《长江论坛》,2017(01):91-96。

[94]李传江:《卢见曾幕府戏曲创作及观评考论》,《华夏文化》,2017(01):50-53。

[95]李传江:《曾燠幕府戏曲观评考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16-20。

[96]张宇:《杨恩寿研究》,扬州大学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

[97]彭秋溪:《清乾隆朝扬州“词曲局”修曲人员考》,《文化遗产》,2015(03):62-68。

[98]张惠思:《文人游幕与清代戏曲》,北京大学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99]曹冰青:《清代文学家金兆燕研究综述》,《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2):148-149。

[100]顾春勇:《金兆燕与伶人定郎关系述略》,《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4):65-67

[101]顾春勇:《金兆燕研究》,扬州大学2013 年博士学位论文。

[102]鲍开恺:《金兆燕戏曲活动考述》,《中华戏曲》,2013(01):280-291。

[103]宫修建:《“盐工号子”的音乐特征分析及生态现状思考》,载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5。

[104]黄宗坛:《自贡盐工号子浅析》,载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4。

[105]宫修建:《川南“盐工号子”的社会及艺术功能价值》,《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1):9-13。

[106]宫修建:《透过自贡“盐工号子”谈音乐文化的阶级属性》,《文教资料》,2011(09):88-89。

[107]朱叶莉:《论民俗文化的艺术内涵与生命意识——川南“盐工号子”之考据》,《求索》,2011(12):54-56。

[108]曾静:《自贡盐工号子审美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109]罗立章:《浅析盐工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价值》,《黄河之声》,2012(09):74-75。

[110]熊卫、王宏、王维迦:《浅谈自贡盐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探索》,2012(03):63-68。

[111]黄梅:《“盐工号子”的音乐审美价值和遗存价值探究》,《四川戏剧》,2013(03):96-99。

[112]黄志勇:《自贡“盐工号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点》,《音乐创作》,201,(11):157-159。

[113]潘金:《川南盐场音乐结构特征研究》,《音乐时空》,2015(10):57。

[114]宫修建、毛波:《川南盐场音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路径探析》,《盐业史研究》,2016(03):70-78。

[115]杨志烈:《秦腔入川与自贡戏雕》,《陕西戏剧》,1984(05):61-62。

[116]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一)》,《盐业史研究》,1996(02):81;郭广岚:《西秦会馆戏雕三辩》,《盐业史研究》,1998(01):41-45;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六)》,《盐业史研究》,1998(02):51;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七)》,《盐业史研究》,1998(03):49;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八)》,《盐业史研究》,1999(01):1;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九)》,《盐业史研究》,1999(02):49;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十一)》,《盐业史研究》,2000(02):49;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十二)鸣锣道情》,《盐业史究》,2000(03):50;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石雕研究概论》,《四川文物》,2001(01):3-7;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十四)》,《盐业史研究》,2001(03):1;郭广岚:《西秦会馆楣板木雕赏析》,《盐业史研究》,2002(03):46-48;郭广岚:《西秦会馆木雕上的才子佳人戏》,《文史杂志》,2002(06):54-55;郭广岚:《四川自贡西秦会馆贲鼓、金镛两阁楣板戏雕考》,《中华戏曲》,2005(01):23-27。

[117]侯虹:《自贡井盐文化与历史性文物建筑》,《盐业史研究》,2017(02):67-73。

[118]李泉:《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戏曲研究》,2006(01):194-207。

[119]李泉:《清末民初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东岳论丛》,2009,30(04):90-97。

[120]王星荣:《民国时期河南卢氏戏曲演出调查》,《戏曲研究》,2008(01):243-254。

[121]杨飞、郝金艳:《开封山陕甘会馆及其戏楼演剧考略》,《中华戏曲》,2013(01):95-111。

[122]杨飞:《河南周口山陕会馆及其戏楼考述》,《中华戏曲》,2015(01):133-147,4。

[123]王玉坤:《河南晋商会馆戏楼及祭祀演剧活动考》,《山西档案》,2014(04):114-117。

[124]高蓉芳、胡萤:《清代晋商对广西边疆地区的开发研究》,《钦州学院学报》,2013,28(10):90-95。

[125]曾浩月:《泸州市叙永县春秋祠及其戏曲雕刻、演剧考述》,《戏剧文学》,2016(07):168-176。

[126]《昆明市真庆观盐隆祠戏台》,《云南档案》,2017(02):8。

[127]明光:《扬州古代戏曲发展史略》,《艺术百家》,1996(01):97-102。

[128]吴新雷:《扬州昆班曲社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88-97。

[129]杨飞:《清代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流布与影响》,《苏州大学学报》,2005(05):109-112。

[130]杨飞:《乾嘉时期扬州文人雅集与戏曲繁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44-148。

[131]杨飞:《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年博士学位论文。

[132]杨飞:《试析清代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的转型性特征》,《戏曲研究》,2008(01):121-140。

[133]杨飞:《两淮盐商的衰落与扬州戏曲中心的嬗变》,《中华戏曲》,2008(01):178-186。

[134]相晓燕:《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浙江大学2010 年博士学位论文。

[135]相晓燕:《清中叶扬州曲家的花部戏曲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01):36-42,35。

[136]相晓燕:《蒋士铨与扬州》,《古典文学知识》,2015(01):89-95。

[137]相晓燕:《雅俗之间的徘徊——花雅之争中的沈起凤》,《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04):48-52,72。

[138]相晓燕:《论赵翼的戏曲观——以〈瓯北集〉为中心的考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报》,2016,14(04):40-45。

[139]王军明:《乾隆时期扬州剧坛与戏曲禁令关系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3):87-92。

[140]明光:《从单向学习到互相影响——古代扬州、苏州昆剧关系浅论》,《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7,(01):109-120。

[141]黄健:《自贡盐场的抗战文化活动》,《盐业史研究》,2005(03):25-31。

[142]吉喆:《近代几大戏曲剧种在天津的传播与发展》,天津音乐学院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143]常贵章:《运河之都与戏曲繁荣——从明清时期两淮地区的戏曲活动说起》,《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2012(03):54-56。

[144]郭建丽:《晋商与山西戏曲关系研究》,《晋阳学刊》,2011(04):16-17,56。

[145]李传江:《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求是学刊》,2017,44(01):113-120。

[146]肖士雄:《自贡盐业与川剧》,《盐业史研究》,1991(02):58-64。

[147]李太平:《清代川剧艺术自贡盐业》,《文史杂志》,1997(01):14-15。

[148]李太平:《试论魏明伦剧作与盐文化》,《自贡师专学报》,1996(01):34-38。

[149]严世善,杨秋萍:《徽商与徽剧武打艺术》,《安徽新戏》,1998(2):27-31。

[150]严世善:《扬州徽商与徽班舞台美术》,《徽州社会科学》,1998(04)。

[151]寒声:《晋商与晋剧》,《沧桑》,2001(S2):22。

[152]周云:《川剧资阳河流派与盐都黄氏弟兄》,《自贡日报》,2006-02-17(008)。

[153]邓小秋:《论盐阜地方戏对淮剧发展的影响》,《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2):1-4,9。

[154]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155]梁威:《明清晋商对山西梆子发展的积极影响》,《黄河之声》,2012(09):24-26。

[156]李洁:《吕剧在广饶、博兴、蒲台(已撤销)结合部:盐坨村一带的出现与发展》,《音乐大观》,2013(01):113-114。

[157]门峣峣:《一个被忽略的吕剧发祥地——东营市龙居镇盐垛村》,《黄河之声》,2016(01):125-126。

[158]宋婧:《晋商繁荣时期晋剧发展现象研究》,《赤子》,2015(18):34。

[159]肖宜悦:《三晋地域文化与晋剧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年博士学位论文。

[160]邓冬丽:《晋剧的起源及其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流传和演变》,《内蒙古艺术》,2016(01):46-48。

[161]王余:《荒诞川剧〈潘金莲〉与井盐文化的传播》,载《中国盐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传承与创新论文提要》,2014:1。

[162]李瑞林:《汉沽飞镲的历史、传承与嬗变》,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2。

[163]贾欣桐:《散落于津港之畔的古铜音——天津汉沽飞镲的考察与研究》,《天津音乐学院报》,2014(01):69-77。

[164]项筱波:《“非遗”传承要重视有地方特色的代表作——以海传俗曲为例》,《歌唱艺术》,2017 (07):41-43。

[165]李树民:《赵熙文学活动与自贡井盐文化》,《盐业史研究》,2010(03):52-58。

[166]李树民、杜晓晶:《试论元明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盐业史研究》,2012(01):53-59。

[167]李树民:《明清盐业对戏曲声腔及地方剧种的作用》,《大舞台》,2012(09):13-14。

[168]李树民:《盐业经济对明清时代戏曲兴盛的促进作用》,《社会科学家》,2012(06):136-139。

[169]李树民:《简论明清“盐业家乐”的剧目及伶人》,载《中国盐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传承与创新论文提要》,2014:2。

[170]Gordon A.Craig:《谈政治史与外交史》,陈华译,《食货月刊(复刊)》第6 卷,19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