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盐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盐业的商业流动和发展与市镇集居、城市形成、交通分布等密不可分,因盐产、盐运、盐榷、盐贸而形成了盐道、盐城、盐镇、盐市集。同时,戏曲艺术也伴随着盐业人群的脚步在文化地理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立足“盐城”扬州,学者们对扬州因盐而兴的城市戏曲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明光《扬州古代戏曲发展史略》[127]结合文物和文字记载,宏观地将扬州展现的从上古到清末,中国戏曲孕育、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基本形态进行了梳理和论证。吴新雷致力于昆曲研究,其《扬州昆班曲社考》[128]对盐兴之城扬州的昆曲七大内班及昆曲清唱曲社进行了考证,从而对扬州昆班文化传统脉络进行了本体研究。杨飞《清代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流布与影响》[129]认为扬州昆曲中心地位的确立与苏州昆曲艺人流布关系密切。后者作为花雅之争的中坚力量,其戏曲活动的传承及创新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新的养料。《乾嘉时期扬州文人雅集与戏曲繁盛》[130]比较客观地解读了文人雅集与戏曲之间的关系,认为文人雅集促进了戏曲的繁盛的同时也助长了戏曲创作的案头化倾向。其博士论文《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131]从戏曲文化、创作、剧目、戏曲活动、声腔、理论等诸多方面对扬州剧坛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试析清代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的转型性特征》[132]从扬州戏曲演出中心的转移、家班的性质以及戏曲理论批评的转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突出扬州剧坛转型特征。杨飞《两淮盐商的衰落与扬州戏曲中心的嬗变》[133]、相晓燕的博士论文《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134]同样立足清中叶戏曲中心扬州,针对盐商观照下的戏曲艺术曲家本体进行研究,对戏曲创作主体的理论建树和戏曲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梳理和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相晓燕《清中叶扬州曲家的花部戏曲观》[135]《蒋士铨与扬州》[136]《雅俗之间的徘徊——花雅之争中的沈起凤》[137]《论赵翼的戏曲观——以〈瓯北集〉为中心的考察》[138]等还对扬州盐商助推下的曲家个体戏剧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系列研究。王军明《乾隆时期扬州剧坛与戏曲禁令关系考》[139]论述了这一时期扬州盐商特殊身份和地位使得扬州剧坛很少受到戏曲禁令的影响,而得以高峰发展。明光《从单向学习到互相影响——古代扬州、苏州昆剧关系浅论》[140]盐业背景下苏、扬两地雅部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黄健《自贡盐场的抗战文化活动》[141] 重点考证了抗战时期自贡盐场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影响。吉喆硕士论文《近代几大戏曲剧种在天津的传播与发展》[142]立足近代天津的剧种发展,文中涉及天津盐业对戏曲的能动作用。(www.daowen.com)
“盐路即戏路”,盐路与戏曲也呈现出交融互质的亲密关系。常贵章《运河之都与戏曲繁荣——从明清时期两淮地区的戏曲活动说起》[143]便注意到运河作为盐运的重要通道对戏曲传播和影响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郭建丽《晋商与山西戏曲关系研究》[144]侧重从商路与戏路关系入手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李传江《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145]进一步指出两淮盐业经济对区域文艺创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明确了盐业影响下的两淮戏曲艺术具有幕府中心制的群体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