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井盐文化在现代四川小说中的探究

井盐文化在现代四川小说中的探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洪平[1]摘要:四川现代作家罗淑、王余杞、陈铨等人小说中展现了四川特有的井盐文化,勾画了井盐地区人们的生存方式。已有相关研究注意到了他们小说中表现的井盐文化,如张国纲、陈裕容、卢亚兵和王浩等人解读了王余杞《自流井》中涉及的盐都民俗、井盐生产管理等盐文化特色。目前,也有专著讨论自贡作家与井盐文化。

秦洪平[1]

摘要:四川现代作家罗淑、王余杞、陈铨等人小说中展现了四川特有的井盐文化,勾画了井盐地区人们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作家表现了井盐地区人们吃“咸水饭”的艰难与辛勤。身在底层的盐工工作辛苦,工资较低,盐工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开办盐井的盐商虽然免去了辛勤劳作,但开创井盐工业也艰难无比。而在与军阀等势力的周旋中,盐商更是精力交瘁。另一方面作家对吃“咸水饭”的人们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们看到了井盐文化中对人的价值的扭曲和漠视。批判人不被当作人看待,盐工萌生的自尊被金钱权势扭曲;批判盐商家庭里,亲情近疏用钱来衡量,人命也用金钱和权势来衡量。无钱无势的普通人只能备受欺压,毫无尊严和体面。作家们通过文学对井盐文化进行的批判和反思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关键词:四川;现代小说;井盐文化;咸水饭(www.daowen.com)

人们根据盐的开采方式,给以海盐、湖盐、井盐等区分。井盐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两地,井盐工业在四川更为典型。从李冰凿广都盐井开始,四川人民开采井盐可谓历史悠长。其中孕育的井盐科技李约瑟誉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盐文化”概念的提出促进了人们对“盐”的深入认识。广义的盐文化不仅涉及物质文明,还推及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层面。[2]而井盐文化则主要是针对井盐提出,且能体现地域特色。在民国时期的四川,有几位出生于生产井盐的自流井、简阳等地的作家,在小说中展现了依靠井盐而生的人们的独特生存方式。已有相关研究注意到了他们小说中表现的井盐文化,如张国纲、陈裕容、卢亚兵和王浩等人解读了王余杞《自流井》中涉及的盐都民俗、井盐生产管理等盐文化特色。李云、伍丹等人注意到了陈铨小说中的巴蜀特色[3],伍丹还专门讨论了陈铨《天问》《彷徨中的冷静》两部小说中表现的井盐文化[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注意到罗淑笔下盐工题材的书写后,进一步认为这是“井盐题材小说”[5],是四川盐文学的代表等。目前,也有专著讨论自贡作家与井盐文化。[6]这些研究都敏锐地察觉了王余杞、陈铨、罗淑等小说中体现的部分井盐特色,但片面地加一个“文化”有盖帽子之嫌。且大多数研究并未将盐文化或井盐文化两个概念做以严格的界定,这使得井盐文化似乎无所不包,并未彰显特色。

“井盐”这一概念较为简单,就是根据利用凿井工艺,取用卤水熬制盐巴而命名,由此区别于海盐等开采方式。而“文化”的概念则较为复杂。据统计,对“文化”概念的讨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两百余种。最为人们经常引用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更是遭到很多人类学者的质疑。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特殊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7]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认为泰勒的定义过于模糊,格尔茨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描”,正是由于观念的作用,才导致人们对于普通的眨眼睛和刻意的挤眼睛两个行为有了区分,后者传递了文化的意味。[8]基辛也认为文化偏向于观念,且有一个观念系统,即“用来决定是什么,……决定可以是什么,……决定感觉怎么样,……决定应该做什么,……决定怎么做的标准”[9]。由此,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井盐文化,我们借鉴以上人类学家对于“文化”的解释,给井盐文化做一个界定:根据克鲁克洪所谓文化是指某个人群的特殊生存方式,那么我们描述井盐文化就是为了尽量展现以井盐为生的人群的生存,这包括对井盐的开采经营等,同时在生存方式的背后,这个人群也有着自身的生存观念,我们研究井盐文化,就是试图解释清楚他们的观念系统,如何因井盐而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