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对武帝食盐专卖之制,进行了一定补充和发展,后因受抵制,又“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宣布废除食盐专卖政策。
东汉建立后,为休养生息,刘秀继续放松对盐业产销的管理,此后虽有所加强,但并没有完全实现食盐专卖,私商仍可经营食盐。如司空宋弘为“常受俸得盐豉千斛,遣诸生迎取上河,令粜之。盐贱,诸生不粜,弘怒,便遣,及其贱,悉粜卖,不与民争利”。第五伦“自以为久患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经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肃宗时,张林请官卖盐。
汉章帝时,国内发生叛乱,又与匈奴发生战争,国家用度增加,开始实行食盐专卖政策。《后汉书·和帝本纪》载:“诏曰:昔孝武皇帝,致诛胡越,故权收盐铁之利,以奉师旅之费。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旧典,复收盐铁,以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先帝恨之。故遣戒郡罢 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章帝驾崩前遗诏曰:“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于是,汉和帝即位后“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废除了食盐专卖之制,重新实行征税制,允许民间私自煮盐和销售。
东汉取消食盐专卖,但并非禁止国营,而是官民并营两种方式都存在。《后汉书·百官志五》载:“郡有盐官铁官……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秩次皆如县。道无分士,给均本吏。本注曰: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又《续汉书·百官志》载:“郡国盐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凡郡县出盐多者,设置盐官,主管盐税,随事务繁简,置令长及丞,秩次皆如县令。”[11]又《通考·征榷考二》载:“献帝建安初,置使者监卖盐。”(www.daowen.com)
东汉时期国营与民营兼用的灵活盐业政策,促进了莱州湾沿岸盐业生产的发展。北海郡(国)制盐业又得到较快发展,滨海一带保持了全国盐业生产基地的地位。北海郡的都昌、寿光和琅琊郡的海曲、计斤等地都设有盐官。渤海莱州湾沿岸和胶州湾沿岸盐业都得到较快发展。盐业的生产和贸易推动了沿海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农业和盐业及其他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当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非常活跃。北海、琅琊一带有不少商人因经营盐铁和丝绸生意而致富。一些郡治或县治所在地诸如剧县、广县、平寿、东武、安丘等因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而成为商品集散地。当时的临淄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都市。西方商贾云集,南北商货荟萃。
从西汉元始二年(2)今山东省内部分郡国人口密度看,甾川国、高密国、北海郡、齐郡四郡国为山东半岛人口最密集地区。其中甾川国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高达247.85人,其密度在全国居第2 位;高密国为186.56 人,居全国第5 位;北海郡与齐郡分列3、4 位,分别为148.29 人和141.15 人,居全国第8、9 位。可见上述四郡国不仅在山东半岛属人口最为密集之地,即便在全国103 郡国中亦居最前列[12]。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将甾川、高密、胶东三郡并入北海,北海郡属地大为扩展。建武二十八年(52),又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徙封鲁王刘兴为北海王,共辖18 县(国)。东汉时期的北海郡国属青州的核心区域,其经济文化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人口重心区的地位拉动了盐业生产量,自西汉以来,莱州湾沿岸制盐中心的地位依然保持不变。东汉末期,北海文学家徐干的《齐都赋》在描写这一时期山东半岛盐业生产的盛况时说:“若其大利,则海滨博诸,溲盐是钟,皓皓乎如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13]赋中描写齐地所产之盐,白若积雪,堆积如山。青齐盐业生产之盛况由此略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