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袁氏与垣商集团:历史缘起与时代融合

袁氏与垣商集团:历史缘起与时代融合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海场垣商一向以外籍盐商为主,其中徽、西商人的优势,在嘉庆、道光以后就被本地的袁氏垣商集团所取代。后世小海人士称为小海团袁氏八五十三房。袁氏兄弟虽然成了社学的董事,但没有证据表明此时他们已经成为商人,可以推测的是,他们与草堰、小海的垣商有了一定的接触,且受到垣商们的认可。但青藜接手小海场垣商显然成为这个家庭染指盐业的契机。在战乱中,袁氏家族也维持了小海社学的运转。

袁氏与垣商集团:历史缘起与时代融合

小海场垣商一向以外籍盐商为主,其中徽、西商人的优势,在嘉庆道光以后就被本地的袁氏垣商集团所取代。

袁氏迁小海团自三世五青以后家声日渐煊赫,三世(即袁苏迁18 世)起以青、存、和、勋(或重、力、勤等字),察(或陆、宽、宝、宣、宏、祖等字),绩、学、乃、明、祥十个字相沿排字取名,周而复始。自存字辈已在小海团广置亭灶,创设盐垣,估计时在嘉庆、道光、咸丰之际,惟大房袁绶虽两世为官,却未在本地置产。

小海场垣商袁氏祖先于明初自苏州迁兴化。清乾隆末苏州袁氏第16 世袁文辉(照彩)率四子迁小海场,二、三两房留草堰,长房袁培(字培之、号兹垣)和四房袁云曙随父迁小海。袁培所生五子:青黎(星阁)清道光壬寅岁贡生;青绶(西台)举人,选华容知县后任宝庆府;青管(管卿)岁贡生,注选训导;青箱(子缄)举人,曾修丁溪、小海堤;青云(瞻卿)举人,曾任安徽当涂、宜城等县知县(参见兴化县续志)。又据兴化县续志载:“……清乾隆四十年场大使唐隆详废公荡,资膏火。后年久学废,嘉庆二十四年,场人经理立案,拨荡地一百四十三顷有奇,另堪垛地七十二顷,场商认租,除按例纳课外,请归社学,租价八十千文。场人袁培经理重建,规模一新,乃复延师课徒……”而袁云曙所生八子却默默无闻。后世小海人士称为小海团袁氏八五十三房。袁氏宗祠设小海场(今草堰),历代小海袁氏按例于春秋两季都要前往祭祀

袁培在小海场最大的功业,乃继续经营小海场社学。他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入县庠,后又充任小海场里长。袁培取得功名以后,恰逢小海场社学重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袁培、袁均兄弟参与到小海、草堰社学勘界的过程中。乾隆初年小海、草堰文庙合二为一,后来草堰场大使又建书院,因此社学田亩交错相邻,嘉庆二十四年(1819),草堰和小海社学重新划分荡地,各占一半,草堰正心书院每年租价八十千文,小海社学每年租价也是八十千文。草堰正心书院和小海社学各设董事管理,其中,袁培负责经理重建小海社学,而袁均也为草堰正心书院董事。

袁均事迹虽不见袁氏家族文献,但在咸丰《重修兴化县志》中有传:均,草堰场人,文耀子。尝经理场中书院、社学。浚玉带河,修北高桥及丁溪庆丰桥。场之士民赖焉。又立宗规,置祭产,刊族谱,助考费,赡节妇,为敦族计,至今颂其功者不衰。(www.daowen.com)

小海草堰文庙的荡地,由官府拨给,文献中反复出现“租商自完”“租商自纳”的字眼。商为何人?草堰场商“李集庆”,便在文庙的荡地中认租设亭。可见文庙的荡地实际上的经营权在拥有亭灶的垣商手中。袁氏兄弟虽然成了社学的董事,但没有证据表明此时他们已经成为商人,可以推测的是,他们与草堰、小海的垣商有了一定的接触,且受到垣商们的认可。

袁培生五子,在他的教导下,出了三个举人,两个生员,“兄弟五人均著声望”,族谱中五人皆有传记,是袁氏的全盛时期。兄弟五人中,二子青绶考取功名时间最早,于道光元年(1821)参加会试,被挑选作为誊录,在京供职30 年,后任华容知县。五子青云于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被拣选至安徽做官。除此之外,其他人虽然各有功名,但基本的活动还在小海场中。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镇江,《兴化县志》记载:镇江陷,场商多镇籍,率弃去,佣工失业,土匪煽惑,众心惶惧。青藜出资借贷,以安失业者。青藜在小海场镇江籍盐商纷纷撤离之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将渔户编为渔勇,建立了类似民团的组织,稳定当时的小海场秩序,抵御来自南方英军的威胁和防范来自内部土匪的危害。家族文献记载:“夷氛解严,商不复来。”虽然镇江陷落以后,清政府很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但原本从事转运贸易的镇江商人不再来小海场了。于是,在徽商方礼基和盐场官员的劝说下,青藜开始了收盐转运的生意。然而,碰上了道光末年盐引壅滞的问题,青藜“歇手无从”,“体气素健”的他过了几年竟猝死了。但青藜接手小海场垣商显然成为这个家庭染指盐业的契机。几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袁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威望进一步提升。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扬州,扬州开始办团练局,任徐廷珍为兴化局长。咸丰四年(1854),兴化被攻陷,知县张鹏展“招精壮万余人集校场大阅”。袁氏青管、青箱都在地方积极筹措团练。青管出席了万人大会,“结合团体,大振声势”。传记曰:“癸丑[咸丰三年(1853)],郡城陷,人多失业,莠民思乘机窃发,(青管)乃请设团练局,镇抚兼施,地方安堵。”青箱“应当局召筹饷团防,凡十年,地方静谧,当事上其功,坚辞之”。咸丰六年(1856)三月初一,扬州城再次被太平军攻陷。五月到八月,里下河地区大旱,“飞蝗土蚕,卤水为灾,遍地人行不得,旧谷大昂”。小海场也在此次大旱中受灾,青管目睹此情,“捐赈向至正月,鬻产以继,麦熟方罢”。在战乱中,袁氏家族也维持了小海社学的运转。“旧有社学,膏火出自荡租,兵警商散,膏火无出。(青管)解囊延师者六年,社学得不废……”在外做官的青绶和青云,也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出力。

袁培的儿子“五青”中的青绶、青云于道光时期大捷南闱,出任府县,宦囊丰满,声势煊赫,于是袁氏家族在小海场新淤地方,请领土地,广置亭场,并在丁溪、小海两场农业区域(即当时政府认为私垦的明朝的额荡地区)大修圩堤(即丁溪、小海圩,后来称之为福星圩的地方)。于是袁氏家族西拥良田,东据亭灶,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不但压倒了徽、西商人,也超过了本地垣商中的朱氏、康氏和夏氏。小海场袁氏的崛起,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政治背景。袁氏家族取得优势地位以后,其内部所谓的八五十三房中间也是互相竞争,此消彼长,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袁氏“五青”之后,二房袁青绶子袁爱存(勿斋)举人,曾任安徽滁州知州,是曾国藩的“义子”,大概是受曾国藩的影响,袁在安徽曾屠杀过很多太平天国战士。袁爱存之子袁鼎和(梅仲)是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曾与颜惠庆创办大陆银行。袁鼎和无后,收侄袁力惠(惠人)为嗣子,民国十年后,袁惠人被提拔为大陆银行经理,民国二十五年袁惠人死后其遗缺由胞弟袁力侗(同人)继任,直至上海解放。三房袁青管的曾孙袁骏勤(君庞)与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紫石)有深交,曾在民国初年受聘为江苏省参议员。民国以来,袁氏又历任小海地方行政主管。四房袁师和(范叔)民国初年为小海地方董事。长房袁重寿(起一)1933—1936 年曾任小海镇镇长。二房袁力位(守仁)1937 年任东台县第九区区长,曾在国民党江苏省民政厅任职。国民党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内政部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余井塘,原籍白驹,幼随父住小海,受袁氏资助留学美国,后娶袁熹和(兼伯)之女,即袁成德之妹为妻,嗣娶袁和(万伯)之女即袁聘三之妹为继室。袁氏家族赖其庇佑,益显荣宠。1949 年上海解放前夕,袁氏诸人纷纷随余氏赴台。目前小海旅居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袁姓有20 多户,80 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