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海场商亭制崛起:基本概况介绍

小海场商亭制崛起:基本概况介绍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可知小海场在明天启年间,灶民私垦非常严重,几乎占全场额荡的十分之八。清初,小海场的外籍盐商利用本地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商亭。清代以来,小海场盐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有超过草堰场的迹象。小海场并入丁溪场后盐产仍然不断发展。小海场膏火费用之大,为各场罕见,是与当地科举人才多、势力大相关联的。

小海场商亭制崛起:基本概况介绍

小海场始建于五代南唐国,为淮南重点产盐场。但到了明末时期,盐业生产有所衰落。据明两淮泰州分司徐光国于天启五年(1625)所写的《小海场志序言》中指出:“小海介在海滨,虽云斥卤,然经国筹边,盐课是赖。乃今则灶不筑亭场,商不入支买,额课取办他场,则煎晒之区十八为嘉禾茂草矣!岂非因革的一大关乎?”据此可知小海场在明天启年间,灶民私垦非常严重,几乎占全场额荡的十分之八。从而说明当时盐业是急遽衰落毫无出路了。

清初,小海场的外籍盐商利用本地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商亭。据《小海场新志》云,乾隆初有灶4 处,锅80口,实际87 口,分属于6 家垣商:计李大安24,张大德20,汪森泰13,吴公大10,朱恒宇10,金逢源10。其时,草堰场石港地方有垣商金恒源28 面亭场,该地距小海场金逢源垣商亭场相邻,他们的店号或人名仅有一字之差,似存在渊源关系。小海场在乾隆以前开办商亭是有有利条件的,如清代小海场第一次勘分沙荡就获得37.378 万亩之多,这就为商亭开办提供了土地资源。

乾隆以前,小海场商亭垣主籍贯记录不清楚,《小海场新志》未记6 户盐商籍贯。但有“其巡磨等人,乃公举徽西商裔,详报点用”之记录。查当时各场巡盐和磨对是国家岁给工食银两的重要差役,小海场例在徽州和江西盐商的子弟中“公举”,报请上司点用,可见小海场徽、西盐商之权势。

清代以来,小海场盐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有超过草堰场的迹象。①雍正六年(1728)开王港河,建万盈烟墩,设置把总一员,率水陆兵一百名驻小海团;②雍正十一年(1733),郑板桥为之庆祝82 岁诞辰的朱子功先生,是一个“内自节俭,外历勤苦,家道之隆,较昔倍之”的发了财的人。小海团附近农业上的油水不多,朱子功是不是经营商业、农业或盐业的,这些都不能猜测,他的家族与当时拥有十副灶的朱恒宇盐商关系如何,亦不能妄断,但是这时的小海团已相当繁荣,是某些交游广阔,多财善贾者的大有作为的地方,这是可以论断的。③小海团有鱼行3 家,并且从事腌制,腌制之鱼必有输出,亦见其渔业发达之一斑。乾隆初小海团就有三坊一千户,估计有人口四五千人。超过了四周的丁溪、草堰和沈灶、西团。

小海场司署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草堰迁至小海团,这和其前丁溪的场司署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丁溪迁沈灶,其后的草堰场司署于咸丰十一年(1861),由草堰迁至西团相似,都是为了移署就垣,加强对盐店、垣商和亭灶的管理。但小海场署迁团才3 年,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就被裁撤合并于丁溪场了。但是小海场撤并于丁溪场的原因与白驹场乾隆元年(1736)撤并于草堰场是不同的。白驹场撤并时已经70 多年不产盐了,实无设场之必要,而小海场撤并时,盐产尚丰,与丁溪场不相上下。可见小海场的撤并,纯粹是为了精简机构,节省财政开支而决定的。

小海场并入丁溪场后盐产仍然不断发展。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的清末丁、小二场煎盐亭灶的变化情况,可见盐业生产之一斑。

清末丁、小二场煎盐亭灶的变化情况表(www.daowen.com)

由此可知,小海场旧额亭灶大大少于丁溪场,而撤并以后亭灶迅猛发展,大大超过正场。这种撤并后的大发展,不仅不同于附近的白驹、刘庄诸场,也与通属的西亭、金沙、余中、马塘诸并场不同,是一种少见的现象。

初步分析,小海撤场后仍能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大,新淤土地多。清代小海场历次新淤勘分情况:清初勘分37.78 万亩;顺治六年勘分686 亩;顺治十七年勘分13 亩;康熙二十七年勘分5 950 亩;乾隆元年以后勘分48 344 亩;乾隆后期勘分65 881 亩;合计158 252 亩。以上事实表明,乾隆元年以前四次升科土地,包括新淤、仓基和水乡转升共计得地44 027亩,是发展李大安等六户商亭的基础。乾隆元年以后两次新淤升科114 225 亩,又为其后的商亭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王港河于雍正六年疏浚时宽2 丈2 尺,深4 尺,是一种开挖中泓使之上下游贯通的办法。后因海口条件好,到光绪中期,王港河已成为宽14~15 丈,深8~9 尺至1.3~1.4 丈的大河,这个水运条件对盐业生产帮助很大。又据乾隆《两淮盐法志·小海场地图》有“小海团新开越河”的记注,可见此河是在乾隆初开的,说明当时小海河运输繁忙,而小海团市街店房很多难以拆迁拓宽河道,不得不用开越河的办法解决运输问题。

第三,商亭在小海并场发展盐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兴化县续志》记载:“场使唐隆祥废公荡,资膏火(给社学中的师生教学用费)。嘉庆二十四年(1819),场人经理立案,拨荡地143 顷(1 顷为100 亩)有奇,另勘垛地72 顷,场商认租,除按例纳课外,请归学社,租价80 千文。场人袁培经理重建,规模一新,乃复延师课徒……”这条史料可以说明:①嘉庆二十四年(1819),拨荡地14 300 余亩,和垛地7 200 亩,由场商承领,交纳折课,并由场商认捐膏火之资是一个巨大数字,必然不在已置亭灶地段,而是在新勘沙荡中拨充。可以判断小海场拨荡资学一事必与勘分大批新淤有关。②场商既要完纳这2.1 万余亩的折价,又要年给80 千文的学捐,必须首先付出大量的资金置灶办盐,由此可见当时场商财力之雄厚。场商承办学捐,绝不是单纯的急公好义,而是有利可图的,这里必然存在你争我夺力大为王的现象。小海场膏火费用之大,为各场罕见,是与当地科举人才多、势力大相关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