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制盐方法较为简单,人们采用煮盐的方式。唐代之前多采用煮盐的方法,宋元以后采用煎盐的方式,明清以来实行煎晒并兼的方法,民国时期全部改成海滩晒盐,一直沿袭至今。
日照早年的制盐方法为煎卤制盐。其制卤之法,系撒(刮)土淋卤。即先将滩内之土用木耙犁起,或撒土于滩场上(刮),泼洒海水,俟干再泼,以增加土内盐分。视土色变灰(白)或暗红(此时土内含盐量较高),用竹耙碾细,再用木板刮起,堆于牢墩(洒卤用,圆形,底铺秫秸,周围筑埂,墩下有卤井)之上,以海水浸灌,卤水即流入卤井。卤水浓度大小以黑黄豆测试,若黑黄豆浮于卤面,卤则成;否则,其卤水需要再制。
煎盐所用器具,汉时为牢盆,后称盘、也称锅,圆形,平底,有铜质、铁质两种,容量约0.2 立方米。但这种盆也是盐的计量工具,《荀子·富国篇》注就有“以盆为量”[10]之说。牢则是像廪一样的仓储设施,也是盐的计量单位。汉代的“官给牢盆”,除了以盆煮盐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牢盆作为盐的生产计量工具。明清以来,计量盐的产量,还有坨的称谓,一坨盐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盐场一年生产多少盐,往往就用“坨”来计算。这种名称后来还演化为盐场及其附近村落的名称。清雍正年间,涛雒场除贞子坨外,其余各坨均因煎盐成本太高,产量也少,一律改煎为晒。清代道光十二年,信阳场归涛雒场管理。信阳场有煎盐锅80 面,煎盐受到限制。民国十三年,国民政府财政部批准废除信阳场20 面煎盐锅,不许再煎盐,从此结束了这种传统的制盐方式,开始推行晒盐的新方法。(www.daowen.com)
煎盐法之所以能够保留:一是自唐宋以来的煎盐法广为流传,传统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一时间很难被废除,而且开滩晒盐还需要投入远高于煎盐的成本,并非所有的灶户都能承担晒盐的这种高成本的投入,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着煎盐与晒盐并存的局面。二是晒盐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产量,灶户只能采用煎盐。三是地理上的原因,那些离海滩较远的地区,仍旧煎盐。《山东盐法志》还记载了清代各盐场的制盐方法,“东运煎盐之场三:登宁、石河、信阳;晒盐之场三:永利、永阜、王家岗;煎晒兼者四:富国、西由、涛雒、官台”[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