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最深层的竞争力。“环境美”,就是要拥有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文与环境交相辉映的美丽江苏。“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 5年多来,全省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环境美”作为矢志前行的核心追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中,把生态优先举措化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铿锵行动,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点领域治理绘底色。忆江南,最忆江南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苏,10万余平方公里的面积,六分之一为水域,江海河湖俱全。然而,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成了江苏人的一块心病。2007年,西太湖的水污染危机让江苏的河长制破茧而出。2016年底,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江苏先行不骄、领先不怠,迅速开启引领全面推行河长制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行动,并率先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结合碧水保卫战、生态河湖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治理和长效管护。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级总河长,全省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在全国率先交出“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庄严答卷。“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水质稳中趋好。白马湖退圩退渔还湖14.15万亩,湖区净水面积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徐州将采煤塌陷地治理建设为城市湖泊湿地,潘安湖等已成为城市水景观,形成“苏北好江南”的美丽景色。“一城河湖清水流”在江苏已经成为常态。
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增绿色。“环境美”,终究要让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袤的乡村,是承载乡愁的最好空间。昆山市朱浜村、溧阳市戴南村、徐州市铜山区倪园村、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在江苏走过的一座座村庄,田园牧歌式的美景令人流连。为让全省数以万计的村落变得更“美”,江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三农”工作的硬任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村庄规划设计水平和传统村落建设、管护水平。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引导规划发展村庄,拓展人居环境改善的内涵,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洁、不反弹,为村庄留住传统农家的味道,融入现代农业的气息,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垃圾围江”到“滨江风光”,从“断壁残垣乱石冈”到“山环水绕桃花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江苏较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制度体系,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让长江南北、城乡大地既有诗意又有远方。江苏正锚定弱项向深里挖,紧扣短板往实里做。(www.daowen.com)
生态示范创建显成色。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示范创建必不可少。江苏在生态示范创建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早在2003年常熟市海虞镇就获得第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后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008年全省多个行政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名单。2017年11月,环保部命名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江宁区、泰州市姜堰区、淮安市金湖县榜上有名。经过多年创建工作的不懈努力,全省的国家级生态乡镇、村数量在全国均位于前列。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成具有时代特征与江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必须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建设“美丽江苏”化为江苏人民的自觉行动,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近几年,盐城九龙口湿地公园通过河道疏浚、退圩还湖、水体清洁等湿地修复工程,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生态,为鸟类营造了一个舒适安逸的栖息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