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异军突起:探寻农村发展的新面貌

异军突起:探寻农村发展的新面貌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农村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突出成就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一批改革创新的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是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现代化探索的精彩华章和生动展示。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为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江苏的乡镇企业由此步入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推动江苏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作出重要贡献,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异军突起:探寻农村发展的新面貌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较早地全面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率先发展极具特色的乡镇企业,较早开展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农村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突出成就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一批改革创新的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是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现代化探索的精彩华章和生动展示。

1978年9月,泗洪县上塘公社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江苏农村改革的大幕。图为上塘公社改革前后的农民村居。

知识链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分到农户经营),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原声再现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叮嘱随行的地方领导

农村吹响改革第一号。与全国一样,江苏改革从农村起步。而农村改革的根本肇因,就是同贫困作战,实现温饱。“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垫湖村就是江苏农民靠改革“挖穷根”的鲜活例子。1978年大旱,泗洪县上塘公社人无粮、牛无草、地无种。为渡过难关,上塘决定“单干”。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小苏庄率先分田到户,实行定产、定额承包。1979年,第五生产队出售余粮1.25万公斤,还清1000多元集体贷款。1981年,上塘的做法得到《人民日报》肯定。江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苏南地区更多采取专业承包、包干分配的方法,苏北地区大多采取大包干的办法。据统计,包干分配占50.9%,包产到户占46.8%,还有1.4%生产队保持原来的经营管理形式,继续由大队或生产队统一核算。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村生产条件好,集体经济发达,上面也没有指责。到1984年,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3.8亿元,比1978年增长1. 4倍;粮食连续跨越2500万吨、3000万吨两个台阶,1984年达历史最高3353万吨。通过推进农村体制改革,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江苏农业突飞猛进,实现了农产品供给制约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变,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走向全面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且逐步向多样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江苏农民在全国率先拔掉“穷根”,过上了温饱生活

乡镇企业成就伟大创造。江苏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苏南就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20世纪70年代,苏南积极探索创办社队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南农民利用“双轨制”中的市场调节机制,冲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束缚,以农村工业为引擎,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为动力,以集体农业的积累和周边大中城市的辐射为条件,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迅速在全国打开市场,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并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198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四号文件,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并发出通知,不仅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而且赋予乡镇企业不同于社队企业的新的性质和内容,乡镇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转乡镇企业管理局《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四号文件开创江苏乡镇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为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江苏的乡镇企业由此步入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形容为“异军突起”。1987年,他在会见外宾时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1990年底,苏南农村工业企业个数增至33 813家,职工数达到279.6万人,总产值734.7亿元,发放职工工资40亿元,实现利税25.1亿元。到2000年,江苏全省GDP、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1/3、工业经济的3/4、农村经济的4/5以上是乡镇企业创造或贡献的,这是江苏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所在。

知识链接(www.daowen.com)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定义,乡镇企业是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所谓“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乡镇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生产,提供社会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推动江苏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作出重要贡献,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图为江苏第一个乡镇企业无锡东亭公社春雷船厂,下图为华西村创办的小五金工厂。

典型案例

“耿车模式”是苏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在历史上,耿车一直是一个出名的“讨饭乡”。针对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的耿车实际,为了改变耿车贫困面貌,把农民群众领上富裕的道路,乡里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富民强乡的突破口,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优惠政策,鼓励全乡有技术的、有门路的、有劳力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乡党委带领下,耿车乡的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呈现了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四轮”齐驱的局面。人们把这种做法形象地比喻为“四轮齐转,双轨并进,大的集中上水平,小的分散进家庭,大轮带动小轮飞,小轮推着大轮转”。乡、村、联户、户四个层次办企业,被称为“四个轮子”。它运行在乡、村集体所有制与联户、个体所有制双轨上。随着“耿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耿车发生巨变,一跃成为苏北地区乡镇企业的“新状元”和排头兵。“耿车模式”也由此闻名全国。

1986年,宿迁县耿车乡创造了乡、村、联户、户“四轮”齐转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为全国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样板。图为耿车乡豆制品加工专业户进城卖豆腐

“苏南模式”名扬天下。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不仅推动农民的非农化转移,还催生了一批小城镇,带动了城镇化发展。1983年底,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带领小城镇调查组对苏锡常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随后发表《小城镇·大探索》一文,首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个词。总体来看,苏南模式就是对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方式的一种总结与概括。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苏南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四为主、一共同”的基本特征。即“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镇工业为主,以市场取向为主,以政府推动为主,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之一,苏南模式以改革开放为条件,在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农村的成功实践。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苏南把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第二次机遇,坚持外贸、外资和外经“三外齐抓、三外齐上”。乡镇企业由内向型为主转向内外结合型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迎来苏南工业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2008年,苏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农村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今,江苏民营企业百强榜上,超过半数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来,华西集团、红豆集团、阳光集团等一大批明星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江苏企业的实力中坚。

1999年,“华西村”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