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从此,中国人民向着“富起来”的目标加快迈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当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信息畅通、高铁飞驰、高坝矗立、巨轮远航、飞机翱翔、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是全面小康最为生动的注脚。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机场正式通航,成为北京的新地标、联通世界的枢纽。
2019年1月5日,G9次超长版“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京沪高铁南京市境内。
“治国之实,本于财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稳步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经济形态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经过程,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一重大判断,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高质量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既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又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形态。跨越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关口,必须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量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更加自觉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发展实体经济,筑牢产业基础。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强盛之基,决不能脱实向虚,走向泡沫化、空心化。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广西南南铝加工公司、徐工集团等企业调研,作出了“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等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彰显了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必须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步一个脚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同时,也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重大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www.daowen.com)
坚持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己艰苦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又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知识链接
中国创新指数再创新高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连续四年保持上升势头,2019年排在第14位,较前一年上升3个位次。前十名分别是瑞士、瑞典、美国、荷兰、英国、芬兰、丹麦、新加坡、德国、以色列。
全球创新指数自2007年起每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通过量化指标展示各国创新能力的变化情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表示,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迅速攀升的原因在于中国非常重视和强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转型,鼓励从工厂向实验室的转型,以及发展更多知识密集型的高级产业,并取得了卓著成效。
实现协调均衡,跨越发展鸿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空间布局,提升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努力建设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敞开开放大门,融入国际市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近年来,中国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大路上步履不停。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越扩越大、一系列促开放重大举措相继出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9年末,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进一步扩大开放,必须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经济治理。经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长期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企业优胜劣汰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