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中国:持续探索小康之路

新中国:持续探索小康之路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经济上一穷二白。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持续探索小康之路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经济上一穷二白。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被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粮食总产量突破3000亿斤,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49年到1957年,全国就业人员增加了5689万人;人口预期寿命从35岁左右提高到57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仅为49.7元,增长到城镇居民人均254元,农村居民人均73元;平均每年消除文盲上百万人。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1964年底,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57年的168元增加到1976年的318元,增长近90%;居民消费水平增长45%;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1957年的57岁提高到1976年的65岁以上,增长速度为世人所瞩目。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同为亚洲人口大国的印度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1952年12月,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www.daowen.com)

知识链接

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在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央还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干部群众以极大热情投入各项建设工作,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