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体系建设
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并实现企业的目标,但组织中目标繁多;为了实现组织总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组织的目标体系,直接影响目标执行的效果,事关目标任务的成败。
(1)遵守目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目标的全面性和突出性相结合。目标的设立要以组织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目标既要反映组织的全面工作,体现行业特点,同时还要结合组织的近阶段的任务,着重强调、突出一些目标,避免目标繁多造成的无所适从。
2)目标的可行性与挑战性相平衡。确定的目标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要切合实际,能通过切实努力达到,能反映未来一定时期经营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不至于因为遥不可及而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目标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应略高于组织的实际能力,激发组织的挑战意识,开发组织的潜能,使实现目标的过程变得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满足组织、员工的成就感。
3)定量目标与定性目标的结合性。设立组织目标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目标既能体现企业的宗旨和任务,又能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检查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因此,目标应明确、具体,尽量采用定量的目标。对难以量化的目标,也应尽量具体化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目标,订出衡量的标准。总之,要把定量目标的量值化和定性目标的具体化结合起来,从而利于目标的理解和传达,利于执行中的检查、考核和控制。
4)目标的时限性。任何目标,都必须规定具体的完成期限,甚至制订出阶段目标的达成期限,目标、任务的完成期限一经确定,就必须坚决执行,不能让目标的最终完成时限一拖再拖。
(2)整合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目标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目标体系的建立,也就是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的建立与整合过程。纵向的目标体系就是总体目标的分解体系,体现的是上下级的关系及总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关系,主要解决的是目标的分解过程。横向目标体现的是平级阶层的关系,解决的是部门目标、任务间的沟通和同步协调的问题。总之,组织目标体系是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的整合体,二者应该协调、平衡。
1)纵向目标体系的建立。在组织的目标体系中,必然是先有总目标后有分目标,因此纵向目标体系的建立首先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过程。组织在确定了总体目标后,需要把总目标层层展开,也就是目标的分解。目标分解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将总目标按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分解到各部门和员工个人,形成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从而形成完善的纵向目标体系。在纵向目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目标分解要实现组织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无论何种部门、何种员工都应包括在内,都有明晰的分目标、分任务,没有遗漏。组织总目标确定以后,在目标分解过程中,组织不仅应加强对目标本身的传达,更应该对目标背景进行充分的解释,抓住一切宣传的机会,使部门和员工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利于部门、员工对总目标、分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利于目标的实现。同时,目标分解过程中还应有由下到上的内容,即应鼓励中层人员参与部门目标的分解,鼓励基层员工与中层管理者一同来制订个人目标,一方面,提高了中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满足感,利于目标的执行;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分目标的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2)横向目标的协调。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需要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共同来完成任务,以顺利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因此,组织的目标体系还包括横向目标的协调。为了实现部门间、员工间的同步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部门间必须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部门间相互支援,及时通报各自的工作进度,实现整个流程的协调、顺畅。为了使部门沟通更加有效,中层管理者首先与下属进行上下沟通,在部门内沟通、协调、修正部门目标,完成部门内的纵向沟通,了解本部门需要何种协调或帮助,然后再与相关部门做横向沟通,实施必要的部门间横向调整,从而最终形成组织完整的目标体系。在目标的协调沟通基础上,组织的相关部门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目标进程的动态跟进和监督。
2.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体系
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体系是影响中层管理者执行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加强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体系建设,是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基本保证,是中层管理者执行力提升的主线,也是组织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情,不会做你期望的事情,因此,为了落实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组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www.daowen.com)
(1)以目标体系为基础,以业绩为导向,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为了提高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进而提升其执行能力,组织必须以业绩为导向,确保以工作业绩为考核和奖罚依据的理念与组织的实际行为一致。只有对业绩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激励,对业绩差的中层管理者惩罚,才能鼓励优秀中层管理者,鞭策后进者,从而提升中层管理者整体的执行力。以业绩为导向不意味着对过程的忽视,应实现二者的兼顾,否则可能会产生新问题。没有良好的过程,很难有良好的结果。也就是说,考核中既要问取得了什么成果,同时也要问成果如何取得,这样才能使执行者既关注最终的目标,也关注执行的具体实践。
(2)个人业绩与部门业绩结合,平时与年度考核结合,重视绩效沟通和辅导。个人业绩和部门业绩是联系在一起的,但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鼓励、鞭策每一个中层管理者重视对下属的培训和辅导,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下属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提高。为了解决中层人员离职带来的执行力波动,组织可以将中层管理人员的“板凳计划”纳入考核之中,强化人才培养,充实人才储备。同时,组织应重视“月沟通、季度考评”,通过考核结果的沟通和反馈,达到绩效辅导的目的,实现考评的有效化,而不是仅仅对历史的总结和奖惩。在该环节中,重中之重是考核结果的反馈,组织应使考核结果的沟通渠道顺畅化,反馈面谈化,强化沟通效果,加大绩效辅导力度,适当提高中层管理者对下属的辅导在考核中的比重。
(3)建立量化的考核标准。依中层管理人员的岗位和工作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有针对性且量化的中层人员考核标准,确保考评工作切合实际,促使中层管理者转变工作作风。考核结果的等级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核结果在工资、晋升、使用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使考核能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同时,为了减少考核中的主观因素,在组织中建立数字文化,使考核双方都能做到口径统一,减少分歧。
(4)激励体系多元化,提高激励措施的有效性。考核结果并不是最后的工作,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为了绩效改进,对未来工作的指导。因此,考核结果必须和原定计划、目标相对比,根据组织的激励约束制度兑现奖罚,达到奖优罚劣的效果,提高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满意度。从现有的薪酬体系看,中层管理者的固定薪酬占其总薪酬太高,组织的经营业绩与中层管理者的收益弱相关。同时,这种弱相关还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难以充分发挥中层管理者的潜能。为了实现中层管理者的自动自发,一些针对高层人员的激励措施需要扩大到中层人员,使其能分享到组织发展或成功的收益。股权和股票期权激励适应了这种要求,使中层管理者与组织融为一体,使其从股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执行任务,引导中层人员采取长期行为;通过股权和股票期权,中层人员的收益与现有或未来股价挂钩,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中层管理者将会主动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努力实现组织、部门和个人目标。最后,组织应实现激励组合的灵活化,重视精神激励和公司福利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作用。
(5)建立中层管理者提升通道,完善其内部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规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力发展规划;二是职位发展规划。在能力发展规划上,组织需要结合中层管理者的个人特质和发展意向,针对性地规划其未来需要提升的能力,提供合适的培训和锻炼机会,使中层管理者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在职位晋升上,主要是结合组织能够提供的职位,给中层管理者一个明确的“金字塔”型的晋升通道,使其能够在组织内对其职位发展有良好的预期和规划,激励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实现早日提升。针对职位有限的现实,组织可以考虑双重发展路线,一是传统的管理岗位晋升路线,这与职权的扩大相关;二是技术职称等名誉或头衔晋升路线,这条路线其实是对职位不足的补偿,虽然没有职权的扩大,但收益和声誉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其执行力。
(6)建立绩效审查投诉机构。无论多么先进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都不可能实现得尽善尽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对考核结果和奖罚措施存在争议,这种分歧如果得不到及时沟通、疏导和解决,必将对当事人的工作积极性及其对组织的认同感产生消极影响,削弱其执行能力。为此,组织可以考虑设立绩效审查投诉机构,专门来解决这种矛盾,使当事人的不满或心声得到表达,进而找到解决、协调方法,消除分歧。
3.中层管理者的沟通体系建设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双50%,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用在了沟通上,但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又都是由于沟通问题产生的,可见沟通对任务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性。该原则同样存在于中层管理者。作为组织上传下达的中坚,中层管理者是组织沟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不仅要与高层就战略、目标、计划、工作进度等沟通,要分配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反馈工作效果等,还要与平级的其他中层管理者协调。中层管理者每天都将70%~80%的时间花费在“听、说、读、写”的沟通上,很多执行问题都是由沟通障碍造成的,因此,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效能必须重视沟通体系建设。该体系涉及组织的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和基层,组织中大部分的沟通体系主要是纵向沟通体系的建设,对平行沟通特别是中层管理者之间沟通缺乏重视,缺少制度保障。为了实现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的有效联结,更好地实现中层管理者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中层人员的团队执行力组织的沟通体系不再只有纵向沟通,加强了平行沟通,使中层与高层之间、中层与基层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沟通结构,使部门甚至个人的信息不再被割裂开,实现部门间、员工间经验教训的共享和工作进度的及时协调,达到部门和个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最佳状态。在实际的沟通体系建设中,组织和中层管理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组织内部建立坦诚的沟通氛围,组织成员要相互尊重,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组织的高层人员、中层人员在沟通中,不能够尊重对方,不能够坦诚地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也就难以想象组织成员的执行力能否得到改善和提升。
其次,在部门之间、中层管理者之间强调主动沟通的作用,加强主动沟通的意识,建立定时沟通的制度。部门间的平行沟通,不是不存在需求,而是双方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部门本位主义在作怪,双方持有“你不找我,我就不理你”的心态。为了提升中层管理者的整体执行力,中层管理者必须突破这种障碍,主动与相关部门、相关中层管理者沟通,实现“人事分明”,以工作为重,不会因为管理者之间的个人问题而影响部门、组织目标的实现。
最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组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组织、团队间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标准,并且制定出人际之间相互协调的工作职责。沟通标准和方法是使组织用“一种语言”说话的保证,也是减少沟通障碍的有效措施。组织可以建立中层管理者定期例会沟通体系、各职能部门人员周例会沟通体系等,来加强中层管理者之间的正式沟通,实现部门间的同步协调,引导组织的不同部门打破部门界限。通过组织有意识的正式沟通,引导组织形成推动目标实现的非正式沟通方式,因为非正式沟通更有利于提高沟通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建设性构想的产生,实现组织部门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有效结合。另外,组织可以建立一个调度团队,负责各团队间的协调和资料收集整理,并对信息进行过滤后,向决策层提出参考建议,主动发现和解决沟通问题。在与下属的沟通中,中层管理者应“过度”沟通,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下属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通过更频繁、更广泛的沟通,来减少沟通不足、信息矛盾等问题,帮助下属更好地完成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